將採取差額補貼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政府財政困難,加上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在參考國外案例下,未來65歲以上老人以及身心障礙者搭乘公車、捷運或高鐵等大眾運輸工具,將採取差額補貼,不再一視同仁給予半價優惠,經建會要求交通部與內政部一年內提出可行方案,最快二年後實施。
依據「老人福利法」與「身心障礙保護法」,65歲以上老人、身心障礙者搭乘國內公民營水、陸、空公共交通工具,予以半價優惠,另一半的票價可能是由大眾運輸業者自行吸收,或是如北、高捷運以及台北縣市與金門縣公車,由地方縣市政府補貼,有些縣市政府甚至加碼,如桃園市、台北市,70歲以上老人搭乘公車免費,一般多數採取以全票補貼半票的交叉補貼做法;至於高鐵,是依據促參法由政府編列預算補貼。
然而,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若完全透過政府補貼,依據交通部推估,明年度政府須編列補貼預算約48億元,到1051年,將達119億元,對政府財政是一大負擔,若政府沒有編列預算,大眾運輸業者從費率作調整,對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一般民眾又不公平。
國外多採差異性定價
在認定大眾運輸對於老年人與身心障礙者的票價補貼屬於社會福利一環下,經建會認為,就像現行社會福利一樣,在對象的條件不同下,得到的社會福利補助應該也不同,官員舉例,就好像低收入戶與有錢人條件差異大,資源有限一體適用反而是浪費,目前國外也多半採行差異性定價做法,甚至於在長程的運輸並沒有所謂優惠票價措施。
經建會官員表示,已要求內政部會同交通部針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的優惠規定作檢討,包含對象、條件、車種、範圍、性質與執行方式、財源等,一年內研提整體可行的方案,由於採取差異性定價涉及老人福利法與身障法修法,推估最快兩年後實施。
---------------------------------------------------------------------------------------------------------
雖然看起來很合理(富有的老人或殘障人士比較不會因為交通費用的關係影響生活品質,政府可以把這筆錢省下來投注在其他社會福利政策上),但實施細則並未提出,還是會讓人很擔心老人及殘障人士的保障。
另一個問題,就是「瑪土撒拉的陰謀」。既然進入高齡化社會,非勞動人口(15歲以下及65歲以上)比勞動人口的比值逐漸上升是趨勢,長久下來,經濟一定會被拖垮;既然醫學及公共衛生學讓社會上多了許多老人,一定不是要增加社會的負擔,而是延長熟練勞動者的工作年限,讓年屆65、經驗豐富的工作者仍有健康的身體可以承受工作的壓力。
政府因應畢業即失業的對策,不應該是付給這些仍能工作的人退休金、讓他們人生頓失目標而迅速得到老年癡呆症,再花成本訓練毫無經驗的畢業生來上手──用兩倍以上的金錢卻做得更沒有效率;應該考慮的,是怎麼穩定過渡期的社會經濟,是怎麼增加工作機會,讓整體競爭力提升。
將退休人口的上限上修,減少負擔,當然就能改善因政府財政困難而必須修改社會福利政策、增加審核工作且引起民怨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