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的紅磚巷市集
紅磚巷市集由五個市集組成:
1. Boiler House Food Hall。(僅週日營業)。吃的為主市集。
2. Tea Rooms。 (週六、週日營業)。茶、咖啡、傳統食品,古董、收藏品、手工製品。
3. Backyard Market。 (週六、週日營業)。獨立個性手做創意藝術品為主。
4. Sunday UpMarket。 (僅週日營業)。復古和手工服裝,手工飾品,音樂,手工藝品和有機食品。
5. the Vintage Market。 (週五、週六、週日營業)。充滿古著及各式復古物件。
週六11點開始,週日10點開始。基本上周日正好能看到全部的紅磚巷市集。
(以上資料整理來自「17度C的黑夜」:https://louis5149.pixnet.net/blog/post/32188231)

紅磚巷市集的交通沒有那麼方便,我選擇先搭到利物浦火車站,再慢慢走過去。利物浦火車站和紅磚巷市集之間有一個Old Spitalfields Market, 也是斯諾介紹的古董市集之一,可是古董日是周四,我看到斯諾的介紹時已經是周四晚上,只能錯過了;而如果想在週四造訪Old Spitalfields Market, 又要另外找一天到紅磚巷,不能一天全部看完,有點麻煩。




另有各式街頭的美食攤位進駐,有異國料理,也有來自中文世界的店家。
這間得過獎的炸魚薯條名店,也在Old Spitalfields Market有開分店,走過路過當然不要錯過啦!
(不過這家的本店就在Old Spitalfields Market和紅磚巷市集之間,如果想體驗老店風情的可以過去等位)

份量頗多,味道就是單純的炸魚薯條和馬鈴薯,以檸檬提味(10.4鎊)。
好吃程度就是台灣可以吃的炸物攤的水準,倒沒有一定要嘗試的感覺......



Old Spitalfields Market外則是新建築和現代雕像,也許我覺得像文創園區,跟這也有關係吧!
我原本想逛的在這附近的古著店不知為何沒有開,但在這裡幸運地逛到了古著市場,忍不住帶了兩件夏威夷衫(在台灣的古著店大概是兩倍有餘的價格吧)。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在這樣一個倉庫,也能進駐全部都是生態素的攤位。
相較於台灣生態素的概念還未普及,在倫敦生態素真的很盛行啊!
因為接下來有段路人潮很多,我想找條人相對少的路走走,結果順著塗鴉,卻走到一片開闊的草地;



穿過鐵橋,則會遇見一個塗鴉和創作更為瘋狂的地方,這裡稱自己是社區花園。

這樣的展示方式很有意思,讓我不太確定這裡是商店還是藝廊。




小孩有玩樂的地方,大人則會坐下來喝點啤酒,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是社區花園XD








在社區花園裡,隨時可以聽到火車隆隆聲,因為這裡正好夾在兩條overground之間;也會有兩倍的鐵橋可以來塗鴉嗎?

回到市集,紅磚巷的東西實在包羅萬象又超便宜,十分適合當作旅行最後的大採購地點。
大英博物館
離開紅磚巷那交通不便的地方後,輾轉回到牛津街,撲空了Grays Antique Market(我事先沒有註記好這裡周日休息),跳上公車在Museum Street下車,好造訪大英博物館。
這裡不愧Museum Street之名,除了大英博物館之外還有不少有意思的小博物館聚集於此。
進入大英博物館大門後還要經歷安檢,才能走上台階進到室內;看來接下來會有日本漫畫特展呢!
大英博物館的頂棚是長這個樣子的;
中心圓柱和四面的建築都是展館,彼此互相連通,讓參觀路線頗為複雜。

我當時逛到鐘錶與錢幣特展,遇上了一批來戶外教學的師生;看到英國過去的私造貨幣帶出了一段有趣的歷史,但關於中國的部分就頗普通,我以為該出現刀幣等特殊貨幣,結果沒有。
也許對於已經有更好的博物館的文化來說,大英博物館的深度不夠,但對於我不了解的地區例如非洲,



或是斷絕傳承的文化例如西臺和巴比倫,這裡就是很棒的開眼界與引起興趣的地方。
感覺如果想以古代文化為背景寫故事,可以來這裡尋寶。

大英博物館的免費導覽和其他博物館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不會有一個統一的集合地點(大多在各區直接會合),而且差不多都在同一時間開始;我猜會去參加免費導覽的人,都是深愛這主題的人吧!
而後遇到一區是日本特展,展示了現代的日本—例如2011年大地震後,使用iPhone拍下的東京—
近代的日本—1860年橫濱開港—


古代的日本
以及多元文化的日本—愛奴人的色裂置文衣等等。
(日本人對愛奴人的迫害與輕蔑曾經讓有些愛奴人不願被稱為愛奴、而希望被稱為烏塔利,「烏塔利」在愛奴語中有夥伴的意思;但因為愛奴才是真正的族名,「愛奴」在愛奴語中是人的意思,現在也出現了相對正常的愛奴文化振興法,希望未來愛奴文化能越來越蓬勃發展。)
接下來我逛到了英國區,這是1805年在Bank of England轉角地底下三公尺多發現的地磚,被認為是不列顛尼亞行省時代的作品,這個地磚被發現後影響了接下來維多利亞時代的設計。
還有很多可看的,但因為17:30就閉館,只好看接下來幾天還有沒有時間再造訪了。

星期天的晚上有點無聊,博物館都關門了,音樂劇也沒什麼在上演,我研究了一下從旅館拿到的倫敦地圖,準備參加開膛手傑克的東倫敦的free walking tour, 因此前往Tower Hill站前的日晷去集合,可惜抵達時已微妙的錯過了集合時間,日晷那裡早已空無一人,只好看著地圖上想去的景點註記、研究一下要怎麼消磨掉晚上的時間。
Tower Hill站旁保留的一段斷垣殘壁,是不列顛尼亞行省時代留下來的倫敦城牆本尊喔!
(順提,往南就能看到倫敦塔,也就是九日女王的重要舞台,而Tower Hill則是她丈夫吉爾福德被公開斬首的地方)
圖拉真皇帝從未踏足不列顛尼亞行省,而這座雕像在八零年代才豎立於此,大概想要說這座城牆最早就是在圖拉真皇帝時代建造的吧!
從Tower Hill站往西南望,前景的古典建築是Tower Hill Memorial和尖塔剛好被遮住的萬聖教堂,背景的玻璃帷幕則是Marsh and McClennan Companies和碎片塔,一切是那麼和諧。
Tower Hill Memorial紀念的是二戰時葬身海上的人們。
這則是紀念在1982年福克蘭戰爭中以身許國的海員們。

而後我想閒晃到「空中花園」,路上看到這樣的碑文,自然而然想看看路對面是什麼:
對面什麼特別的都沒有;沒有重建的教堂,只留下這側的現代紀念碑。
走到「空中花園」附近則會看到另一座教堂—Saint Margaret Pattens Church of England.
此時大概是晚上七點多,我抵達後才知道,如果不是事先上網預約、或在空中花園內經營的酒吧有訂位,一般遊客是不能進入的,當天門衛說必須等到九點才能入場。
(空中花園官網:https://skygarden.london/plan-your-visit)
Leadenhall Market


因此我選擇到Leadenhall Market走走,此時市場內早已沒有攤位可逛,隔壁的Marks and Spencer也在周末公休,但卻是跟鉛框走廊(即Leadenhall)合照的好時機。
因為還有點時間,就搭公車往白教堂美術館,當然此時早已閉館,不過這附近就頗東倫敦味,或著說是開膛手傑克味。

我到斜對面的Altab Ali Park坐下,
除了看看綠草吃點東西,這裡有些歷史值得了解:這裡是14世紀古老的白色教堂St. Mary Matfelon的所在地,白教堂(Whitechapel)地區因此而得名。St. Mary Matfelon在1940年的閃電戰期間遭到猛烈轟炸而被夷為平地,改稱St. Mary's Park.
1978年5月4日,議會選舉日,一名年輕的來自孟加拉國的移工Altab Ali在公園旁的Adler Street被殺了。只因對方的種族而殺人在當時並不獨特,但這件案子喚醒了社區;也許因為Altab Ali是個好人,而殺他的人是三個看到(他們以為是)巴基斯坦人就會去毆打並搶錢、卻被法律保障的小屁孩慣犯吧(其中一人小到連名字都不能被公布)!孟加拉人,加勒比海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儘管他們的母國可能彼此敵對,但要在倫敦東區生存他們卻團結了起來,約有7,000人在倫敦市中心抬著Altab Ali的棺材遊行,呼籲政府解決倫敦東區的種族主義問題。
雖然改變並不順利。1978年6月,也就是僅一個月後,另一名名叫 Ishaque Ali 的亞洲男子在距離St. Mary's Park大約一公里多的Hackney被殺。不久之後,極右派的政黨國民陣線將其總部遷至 Great Eastern St, Hackney. 反種族主義團體採取了非暴力運動直面極右派,並要求警察、議會和政府改變他們對種族主義的態度。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極右組織在倫敦東部失去了影響力,暴力襲擊的頻率降低了。經歷過1978年的當地人認為,到了20世紀90年代,種族主義的強度和暴力已經消退。在1989年,St. Mary's Park安裝了一個新的入口拱門以紀念Altab Ali和所有種族主義暴力受害者。在1998年,公園改名為Altab Ali Park。2016年的5月4日則舉辦了第一年的Altab Ali紀念日。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與BBC News: https://www.bbc.com/news/uk-england-london-36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