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日期:2017年7月29日
地址:11529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開放時間: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歷史文物陳列館 週三六日9:30~16:30
胡適紀念館 周二~周六9:00~17:00
電話:02 2782 2120
動機: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
之前就有看到別人推薦,說中研院的館藏是另一個故宮,而且少觀光客、無收費;這次在943的專頁看到人類學家的錢包特展,講過去現在古今中外的特殊貨幣,頗有興趣,就前往中研院參觀。
中研院位於南港,頗遙遠,我從石牌搭645號公車雖然會直達,但要搖晃個一個多小時才到。
去參觀的時候,也是我在看《維美爾的帽子》的時候,在不同的場合看到海貍皮特別驚喜!
可可豆在我的觀念裡是奢侈品,所以當貨幣還可理解,麥和鹽這樣我認為是生活必需品的卻可以直接被當作貨幣單位,感覺怪怪的。如果食量大,就是把錢吃掉的感覺。
香菸,其實讓我想到的,是「父後七日」裡,以菸為香的情景。
很多原住民酋長都會叼煙斗,或是很多原住民勇士成年都是去獵捕特定動物取下牙齒當項鍊,這些特定階級的象徵,也是錢。
一樣是一種吃掉錢的概念。
除了寰宇搜奇,策展人也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觀念,例如在一個新的貨幣系統進入國家後,傳統貨幣和人民會如何因應,政府又該怎麼處理,提供了不同時空下遇到這樣問題的不同故事背景。
看完特展後,在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常設展看到關於台灣宗教的展覽,對台灣新興的大型宗教(皆為融合儒釋道風格),以及傳統宗教如道教的各派系、或是平埔族的信仰融合其中、或是純粹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等,有更多了解。
還有個常設展是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前輩學者採集少數民族文化的紀錄。
看完展覽後,博物館大廳的穹頂轉青,原本下著的小雨停了。
而後到隔壁的歷史文物陳列館,這裡的館藏就比較近故宮,以中國文物為主,很像中學歷史課本會提到的東西。
當然,些許空間留給台灣史前文化還是有的,比台灣史課本講得詳細了點。
荊軻刺秦王。
雖然是中國資料,但有些議題是學史後能應用於當下的,例如關於性別議題,以及年齡議題。
有政府公文,
有古拙的生活用品,
有與錢包特展相呼應的,另一批貝殼和布做成的錢,......,當然還有鎮館之寶,甲骨文等等。
歷史文物陳列館雖然展館不如故宮氣派,廁所動線也有點問題,但豐富的展品,開闊的空間,以及親切的志工,是和故宮同等的。
最後我走去參觀胡適紀念館,這裡是他的故居。舊物本身頗有可觀,再加上胡適的生平,以及他對台灣政治及國際地位的著力,頗值得來了解與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