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時間:2015-9-5~2015-9-6

  ──本文又名「台東市騎車請小心」,或是「海線往南、山線往北的風景」。

  其實一直很想去台東好好玩玩。

  算起來去台東五六次了,但沒有一次是走自己的行程,所以一直覺得台東還頗陌生,連「來去台東」裡提到的傳統景點都沒走透過;這次周末時間較多,就決定依著「來去台東」(扣除掉去過的初鹿牧場和知本溫泉,以及熱門到無法說走就走的紅頭嶼),加上其他我有興趣的景點,組成這趟旅程。

  因為在規劃裡第一個想去的景點是宜灣長老教會(人稱「卡片教堂」),所以我就往台十一線走;因為想著都在花蓮市內,迷路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抓個方向就隨便亂走,結果見到這間和花蓮其他飯店比來外觀不大一樣的飯店。

  繼續在尋找台十一線的路上,看到前路不通,查詢google maps後調整好路線,準備啟動前抬頭一看,花蓮的山與這裡的綠水,風景如畫。

  因為之前室友約我去牛山呼庭時就跑過台十一線(海線),一路跑到靜浦北回歸線才切瑞港公路走台九線(山線)回來,所以海線前段的風景我就沒再停下來拍照了;不過到了全線的最高點──芭崎瞭望台,還是停下來上個廁所挑張明信片,拍拍不同季節的風景。

  winter turns to spring time
  spring time turns to summer
  the seasons keep on changing anywhere

  這則是在經過豐濱鄉噶瑪蘭人聚居的新社部落處,看到這樣的獵人稻草人。

  噶瑪蘭人原本居住在蘭陽平原,但卻被逼得翻山越嶺來到花蓮,到了這個沒有太多可耕土地的地方──比起一般稻草人手上只有叉子,這拿著武器的稻草人讓我想到噶瑪蘭民族艱辛的歷史。

  樟原教會的設計理念是「陸地上的諾亞方舟」,在台十一線上專心趕路的我,瞥見右側小路上山後有這樣一艘方舟,停下來想拍照時已經過去一段路了;台十一線路不寬,不想回頭,就拍下這樣的照片意思意思,下次有緣再訪。

  長濱鄉樟原部落則是阿美族的地盤;今日各民族能在小小的花東安居,並傳承自己的文化及歷史,每次想到都讓人感動不已。

  路過八仙洞這出名的海蝕洞──這十四個被大海拍打出的洞穴,因著地形的擠壓上升,成了地球科學課本的見證。

  除此之外,在這裡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遺址,所以歷史課本也記上了一筆。

  不過,有山有洞,成為眾家道場才是常見的結局,有些海蝕洞早期即開發為神壇,讓我想到獅頭山也是如此,陰涼的山洞們,佛道宮廟為芳鄰。

  過八仙洞一點點,一池荷花別樣紅。

  另一邊靠海的方向,天與海同樣藍,漁船的黃跳出在整個畫面外。

  到了宜灣後我放慢車速,還問了路邊人家,才沒錯過這小小的宜灣長老教會,也就是我這趟行程的第一個景點「卡片教堂」。

  卡片教堂,這暱稱來自於正面就像一張耶誕卡,從側面看更有把一張放大耶誕卡貼在普通平房前的趣味。

  有此一說,這座教堂還真的是依照耶誕卡來建的呢!

  「民國39年,基督教長老教會傳入宜灣,當地阿美族信徒原本是建造竹架茅草教堂,民國63年卻毀於颱風。部落族人賴明德參考耶誕節卡片中小教堂式樣,設計出歐式小教堂,富有耶誕氣息;但卡片中沒有後方建築,致迄今僅有門面,才被稱為『卡片教堂』。」(http://dalin209.pixnet.net/blog/post/55501587-%E3%80%90%E9%81%8A%E3%80%91%E5%8D%A1%E7%89%87%E6%95%99%E5%A0%82%2B%E8%88%B9%E5%9E%8B%E6%95%99%E5%A0%82%EF%BC%81%E9%99%B8%E5%9C%B0%E4%B8%8A%E7%9A%84%E8%AB%BE%E4%BA%9E%E6%96%B9

三仙台 美麗的海岸

  (以下資料來自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網站)

  三仙台,跨年時熱門的「迎接第一道曙光」的景點之一,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島上奇石分布,其中有三塊巨大的岩石,傳說呂洞賓、李鐵拐、何仙姑曾登臨此島,因而得名。
  三仙台島的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涉水而過,1987年完成了八拱跨海步橋銜接三仙台和本島,它的波浪造型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已成為東海岸極為著名的地標。

  我去的時候,原本應該會先看到「石雨傘」,然後才是三仙台,不過騎一騎突然看不到往石雨傘的指標,疑惑地繼續往前騎的路上,經過一個短短的隧道後看到往三仙台要左轉,不想再錯過了,就冒著風險轉了一個大彎,來到三仙台的海岸。

  海岸寬闊,看到有人在此操縱無人機。

亦有一支石雨傘

  天色漸暗,因為預估晚上六點多會天黑,猶豫是要回頭找石雨傘還是趕快衝去台東,猶豫了幾分鐘,還是回頭。

  由南往北騎似乎比較不容易錯過。

  搜尋網路上的遊記,似乎在地人都頗推薦石雨傘,但不只是來打卡,而是要在石雨傘這圍起來的小海灣戲水。

  我沒有預計要下水,只是來看看海,看看岸,看看這傘柄不夠纖細的石雨傘。

  石雨傘不用像傘,只要在有人來此戲水而天降驟雨時,能讓人牽著手、背靠奇石、遮去暴雨就夠了,不是嗎?

  回到海線上掉頭繼續往南,石雨傘所在風景區的入口只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停車場和公廁。

  如果你沿著海線騎,由北往南尋找石雨傘,右手邊看到這間「大統休閒旅館」,表示你已經過頭了。

  過了三仙台繼續往南的路上,又看見另一座側面很美的教堂;它美在白牆紅瓦與背後青山的對比,跳入專心看路的人的眼簾;等到有個地方可以停下拍照時,風景又不對了。

  進入台東市後,第一個大景點是天后宮;我在這裡想打電話聯絡中午預約過住宿的「Cats Homestay」,但沒有人接。

  原本想在廟口先用晚餐,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先去住宿地點看看狀況。

  路過一間很日治時代的仿洋式建築,結果是一間診所,而不是政府部門或教會。

  回家後查詢資料,才知這裡以前是專門演西洋院線片的高級電影院,民國五十多年的時候,看一部片子兩元。電影演到最後十分鐘會開放免費入場,沒錢看電影的小孩們蜂擁而入,不知所云的看個十分鐘也算是過了癮。是台東人的回憶。

  至於屋頂上之所以會有個十字架,是因為診所醫師是基督徒,而且產權屬於某教會。屋主和租屋的人都虔信,於是有了這個十字架,也算是保庇病患吧。

  今天入住的是CATS Homestay. 我是在背包客站的低價位住宿攻略找到這家的,搜尋網誌也一片好評,主人親切且有養可愛的貓,位置更在鯉魚山附近,和我預計清晨去爬個小山看日出健身的計畫相符,就打電話預訂了。

  不過後來我在那個地址按電鈴都沒人接,打中午的電話也沒人接,只好死馬當活馬醫,先去主人開的二手書店問問消息,到達那裏時,我才知道原本的地址(長沙街)已經沒有在做了,住宿和二手書店合而為一,位於新生路巷子內「晃晃二手書店」樓上。

  也還不錯!我去時雖然只剩上鋪,但床旁書架的空位我可以放行李,然後在把架上的書拿來閱讀,雖然在二手書店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書比例較低,但我還是找到了一本三毛為友寫序的《一個不像神父的神父》,頗有趣。

  雖然是多人房,但間有老家具新用,頗有味道。

  在我問起附近哪裡有推薦的晚餐店家時,書店裡打工換宿的女孩給了我一張可愛的台東市手繪地圖;我快餓扁了,當時已經是晚上八點左右,在台東這樣的小城很可能店家都要收攤了;問到一間我頗有興趣的披薩阿伯還有在營業,我就趕緊出發了。

  不過,也許是血糖太低,也許是值班太累,也許是大條馬路行人稀少沒有路燈,在快到餐廳時我原本好好地騎在機車道上,但等到我撞上人時才看到有行人跑到機車道上來,我不敢稍動,留待EMT搬我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去。

  幸好後續雙方都無大礙,但惹上這樣的麻煩實在是旅者最掃興的事了,讓我直到今天都不敢長途騎機車。

  我在急診待到行動較無礙時就出了院,期間電話連絡住宿處問清密碼鎖才不致被鎖在門外,一回去就直接躺床休息。隔天早上較有精神,才細細看這二手書店,屋後停著免費借給住宿客人的腳踏車處,原來是用一扇扇老木窗(那種不是直接鉤上鎖、而是用一個鑰匙狀的栓上的)拼成落地窗的樣子,除了引進大量的陽光與風,還帶了一種懷舊的美感。

  書店的擺設處處見巧思,每一面牆都有自己的趣味。

  手腳擦傷,所以這天我就完全放棄了鯉魚山,改在台東市內騎車晃晃。對台東市的生活印象,其實是從我很喜歡的攝影師作家范毅舜先生的書來的;我想來這間住宿處推薦的明奎早餐店填飽肚子,再去附近的台東聖母醫院看看,這守護著台東人健康的地方。

  明奎早餐店的外觀就像台灣一般常見的西式早餐店,只是稍稍熱鬧一點,不過飲料的桂圓奶茶和龍眼干茶看來是比較特別的品項。

  我點了大杯的桂圓奶茶,30元。龍眼茶加上鮮奶後味道頗特別,不輸冬瓜奶的奇妙香氣與古早甜味,值得一嚐。

  因為店家生意興隆,我是與他人併桌的;一張方桌坐了三組客人。在等待我的食物上桌前,看到同桌客人的總匯吐司超豐盛,我忍不住失禮請問是否能拍他的食物(事實上,已經有一串被他吃了,所以圖中是原餐點的3/4版)。

  我的法國吐司(25元)雖然頗為甜膩,但喜歡的人會超級喜歡~

  在寧靜的、有許多老樹綠蔭、帶著修院氣息的聖母醫院繞一圈。

  其實我我會一早先來醫院,是因為希望找到藥局買人工皮方便自己換藥,不過這附近竟然沒有。只好回到昨天的台東基督教醫院附近找找,順便給昨天的急診醫護人員寫感謝函。

出名鯉魚山

  路過一座小山丘,推測是鯉魚山;不過鯉魚山據說要從空中往下望才會像鯉魚,在這裡是無緣見識她的獨特魅力了。

  而後在台東基督教醫院附近的藥局買到薄人工皮和生理食鹽水,給自己換藥後,決定開始上路;下一站是台東大學知本校區的圖書館。

  沿著路牌指示過溪騎到知本,在往「大學路」的路上,天藍路寬前後都無人,讓人放鬆的鄉村氣息;在這裡騎車沒有規則,我想如果有行人大概也是。

  只是如果到台東市區,路窄人多的情形下,路邊還時隨時會迸出行人,那就不好玩了;所以說如果有人要在台東市騎車,請小心。

  台東大學的知本校區,大概因為土地太大,所以校舍樓層數不高,大門也不刻意建巍峨。

  這就是我從友人FB上看到後,留心想看的景點,台東大學圖書館。

  台東大學圖書館是台東的新地標,整體是兩個直角三角形垂直矗立,兩邊都有樓梯可以攻頂,是一座地上五層地下一層的綠建築。

  一樣,因為受傷,我就沒有攻頂了;不過看到國內綠建築越來越多,讓人頗為開心,期待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一天到來。

鳳梨釋迦柴魚 好吃一大盤

  離開台東大學知本校區後,我往北準備接上台九線(山線),看看來時沒看到的風景。一回頭,路口就有一大釋迦雕塑。

  台東市的水果攤就先不提,從台東往知本過溪後,我就有看到大間的水果批發零售店,只擺一箱箱的釋迦。釋迦正當令,是台東出名農產之一。

  不過不知「來去台東」歌詞的斷句是鳳梨、釋迦、柴魚,還是鳳梨釋迦、柴魚?我猜是前者吧!雖然鳳梨釋迦好吃,但台東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啦,在歌詞裡佔兩字之地已屬不易。

  沿著台九線繼續走,來到賓朗站。這裡以前叫檳榔車站,是1922年設立的,稱為火車乘降場;當時的窄軌火車沿著舊卑南溪畔行經檳榔、東成、初鹿、嘉豐、中興至鹿野站。檳榔站於1943年改設停車場,而後改稱檳榔站,隨著東線鐵路拓寬工程完工,檳榔火車站於1982年與嘉豐、東成、初鹿等四站同時宣告廢站。(以上文字修改自台東縣觀光旅遊網)

  現在這個迷你的日式木造車站,似乎改為民宿了,但除了門口的解說牌,仍頗為幽靜。

  而後路過偏離台九線太遠所以不想騎去到此一遊的初鹿牧場,但過了鹿野溪後,看到「紅葉」的路牌,忍不住騎進去,想一探紅葉少棒紀念館。

  一路沿溪入山,溪水稀少,環境頗空蕩。

  沿指示進入,在紅葉國小的校門前借停。似乎紅葉國小現在有經費著重發展棒球運動,選手包食宿學費的條件似乎是為了家住得遠的孩子們設的。

  紅葉少棒紀念館的大門在紅葉國小大門旁,是一棟小小的兩層樓建築,不過只有一樓是紀念館,二樓則是選手宿舍,且與國小相連通。

  館外的文字頗有復古宣傳口號的氣氛。

  這裡收藏了當年揚威國際的紅葉少棒隊的球衣球棒等。

  ˋ這似乎是練習用的克難竹棒。

  當年比賽的先發守位也被紀念下來了,不過球員們的照片拿的卻是他們成年後受盡生活磨難的照片,可惜沒有記錄下他們輝煌的瞬間,但似乎又好像能展示現實。

  練習用棒球打到縫線破裂;不知他們是否也會像嘉農一樣,球員手縫棒球?

  回到台九線,走到關山,感覺到傷口滲液出乎意料地多而沾濕了褲子,我在關山市區找商店買了剪刀來剪人工皮換藥;折騰一番後感覺渴了,就繞回剛剛看到的似乎是火車站的建築去了。

  整條老街都很有日式風情。

  不過我進入車站後才發現,怎麼滿滿都是捷安特,原來這裡卻是捷安特在關山的分店,兼營給騎手的補給站。店長好心,即使我不是騎單車的人,也給我在那裏稍坐,並換上新的桶裝礦泉水讓我填塞水壺。

  回來後查資料才知道,這裡是關山的舊火車站,整修後委外經營成為捷安特的分店。

  (以下文字引用自斯麥樂三號)

  關山舊火車站是東部幹線僅存比照日本北方農家的樣式建築完成,曾經因為鐵路東部幹線的暢通及關山車站的落成,促使客家人移居至東部地區的人口日愈增多,也讓阿美族德高班寮社更大規模的東遷,是見證台灣歷史變遷的重要一頁。

  關山舊火車站距離新車站約100公尺,建築造型採左右對稱,主要特色包括為抬高的基座、木構木編牆、日式屋架、外牆魚鱗板…...等等。較為特別的是建築物正面中央五角形近半圓的屋頂,為東線鐵路僅存日治時代歐風建築的車站。

  關山舊火車站現已列為「歷史建築」保護中,火車站附近原鐵路使用的辦公房舍,雖已不再使用,但保持完整,環境清幽,台鐵目前對於建築物損壞的部份已加以修復,並持續對後續再利用進行探討,期待不久的將來能賦予關山一個新的生命力。

  (路過打卡)

  而後進入池上,沿指示前往伯朗大道,在進入伯朗大道前被攔下來,說現在這裡汽機車都禁止進入,只能租電動車或腳踏車進去。

  腳踏車與我無緣了,問若是用走的據說還要走一段路,所以雖然我只有一個人,還是只能咬咬牙租下電動車(200元)。

  不過我不後悔這次的體驗;因為騎電動車真的比騎腳踏車輕鬆多了,雖然太陽很大但金風吹過我的髮間,電動車悄悄地滑過柏油路面,這一大片鄉間小路任我行。

  這裡走向精緻農業了,每片農田每片稻米都有它的履歷表。

  正式進入管制區,遊客似乎有點多,但景色實在太好,心情還是飛揚。

  在這裡,稻子也有在聽音樂呢!

  (以下文字修改自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

  「樂賞基金會」於2004年成立,十年來致力於推動古典音樂聆賞活動,自2010年9月起,自城市走進鄉間,開始展開『行動音樂廳台東校園巡迴』活動。為了讓「樂賞行動音樂廳」的活動能夠持續長久,2012年3月池上大地飯店梁正賢董事長捐獻1,300包「池上冠軍米」提供樂賞之友認購,並將所得納入台東行動音樂廳的經費之一。
  社會大眾熱烈認購池上好米,以實際行動支持東部偏鄉音樂教育,激發了 「稻子聽古典音樂」的構想。根據研究文獻記載:「人類並不是唯一對古典音樂產生反應的生物,印度安那馬萊大學(Annamalai University)的一項對照實驗證明,播放音樂的稻田產量遠遠超過其他地區的平均產量。而聽韓德爾和巴哈音樂的植物不但長得特別茂盛,甚至還會向播放音樂的地方靠攏過去呢!」(摘錄自古典音樂欣賞入門一書) 因著以上的想法,樂賞邀集池上稻米農業技術的領航者梁正賢先生,與地方賢達人士-池潭源流協進會理事長賴永松老師,以及農委會農糧署、台東農業改良場一起合作,期待透過「稻子聽古典音樂」的創舉,讓池上好米能量再升級,在此同時,讓音樂成為在地耕讀人家生活的一部份。

  此處是鄉間小路中,池上旅遊地圖的景點,大坡池。說起來也是個小小的灌溉水塘,大在看多了藍天綠稻後,這小小的池塘似乎特別寧靜。

  騎到瑞穗,以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為整個行程做結;接下來又是與太陽賽跑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聊子 的頭像
    聊子

    聊療書

    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