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間:2015年1月1日
(突然發現自己有一段旅行文章發表在螞蜂窩卻沒有放在自己的網誌,所以開始搬)
最近這幾天回暖,還難得在花蓮的冬天早上看到了刺眼的金色朝陽,我問室友們要不要一起去南花蓮走走,X說她早就買好下午三點回家的火車票,不過早上沒事,就一起去吧!
因為今早下值班後實在感到飢餓,到了附近的漢堡大師吃四號餐,75元。
我們的第一站,是牛山,一個我從來沒聽過、但X說他們科裡花蓮人幾乎都知道的一個景點。昨天X問我「是要去牛山嗎?」我就先google了這關鍵詞,據說這裡最棒的是住一晚,仰望滿天星河。
因為明天還要值班、只能一日遊的我,只好放棄這誘人想法。
這裡的全名是牛山呼庭,Huting(呼庭)是阿美族語「牧牛耕種之地」的意思,也就是這裡的原地名,中文則意譯為牛山。
花蓮的海線(台11線)幾乎沿著海岸線修建,除了一小處地形實在險峻之處會切回海岸山脈,幾乎都在看海;牛山呼庭的主人擁有那一段從台11線山丘往海岸的一整片土地,所以從那陡峭的水泥道路小心的往下騎到入口,從停車處就能看到一片私人海灘。
我們在1月1日前來,算是人多了;X說上次他們來時更清淨。前面是私人擁有的太平洋,右手邊就是牛山。
冬天來此雖然天海不夠藍,但風浪更大,
這裡是溪流的出海口(雖然冬天枯竭),海與溪水的多年淘洗,讓這裡的沙灘有著漂流木、鵝卵石與細沙,層層分明。
園區需要買票進入,門票50元,可抵園內消費;進入園區後在這個用漂流木造成的裝飾涼亭處往左拐就是往沙灘的方向,這裡也有水池讓從沙灘回來的遊客洗腳,
不過冬天他們把水放乾了,問過工作人員,我只好在這樣半高的洗手台洗去刺腳的泥沙......
我們往手繪地圖寫的綠色步道、瞭望台走去,從瞭望台可以俯瞰整個園區及大海。
從瞭望台另一邊的小路可以走向「夢想平台」,這是另一個看海的好地方;我覺得我可以在這裡耗過一上午。
入園時見到的那座雕塑就在夢想平台上;視線沿著雕像的手一直往上,猶如希望。
從夢想平台下山,這一片草地帶著悠閒和和諧,是家庭出遊時,小孩和媽媽會恣意打滾的地方。
我們用那門票抵用券的50元,再各添個一百,點了薰衣奶茶和熱可可(如果不想多花費,這裡還有50元的紅茶可選擇);牛山呼庭也有自己的紀念章,再次忘了帶小本子的我只好用門票背面來蓋。
平常這裡人少,但今天人多到我們一開始是與人併桌的,等了一會兒才等到這有窗景的大桌空下來;今天看出的這一片風景前正好有人在露營,我與X一邊閒聊,一邊注意他們如何將帳篷變形出客廳和廚房,羨慕他人常有戶外活動。
進入餐廳大約是12點,喝完這壺茶也下午1點多了,X在此原路回花蓮搭火車,我則繼續往南走:
繼續往南的路上看到很棒的海景,正可惜來不及停下來拍照,就看到對向有個稍大的休息區,決定臨時在此停下。
看到解說牌才知道這裡是海線海拔最高的地方(168m)──芭崎休息區。這裡風景獨好,可將磯崎灣的風景一覽無遺,還有一點點芒花;休息區的明信片和紀念品是花蓮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在這裡花了一些時間勾留。
下一個讓我忍不住停下拍照的地方,拍完照後繼續騎,才看到「新豐隧道」四字;從這裡往海岸方向走,在民國57年舊台11線通車前,只能靠一條斷崖小徑連通南北,這個斷崖就是親不知子斷崖。
繼續往南走,有許多不知名但絕美的海景;騎車的好處就是能將這些景色完整的收入眼底,而且不用等那一天也沒幾班的客運。
路過一個聚落,看到一個特別的草屋和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忍不住停車去看看。不過建築裡沒什麼東西,倒是往後方廣場去,這裡的海景挺不錯的:
路過豐濱,這裡有條岔路(台11甲線)可以穿過海岸山脈到達光復,前方還有很多景點等著我,我沒有在此放棄,下午兩點多在口上小吃吃了碗海鮮什錦麵(90元)繼續出發。
外觀普普通通,裡面卻是三面簽名牆;原來這裡是環島旅行者有名的中停站之一。
海鮮什錦麵的湯頭有點太油(似乎是沙茶),不太喜歡。
看到石梯坪漁港的字樣,讓在寒風中顫抖的我精神一振;因為靜埔村的北回歸線紀念碑就離石梯坪不遠(路標寫著七公里,以花蓮這樣地廣人稀的標準來說真的不遠)。
石梯坪漁港小小的,以賞鯨起源地為看點(照片右手邊那隻虎鯨雕塑就是這樣刻的)。
在漁港內繼續往南走,正好遇到標新鮮魚獲的場景。
從漁港南口回到台11線,照下這漁港全景;右手邊是觀音雕像,千手千眼救苦救難觀世音是這裡漁民的信仰吧!
回到台11線沒多久就看到一個觀景台,一旁有這樣奇妙的雕塑指回石梯坪漁港的方向,這裡就是石梯坪風景區了。
下到石梯坪風景區的道路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剛剛的漁港。
石梯坪的海岸線深受海水侵蝕而變化,其所隆起的突岬,長年的侵蝕形成海蝕階梯,以及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崖及大小壺穴等,這些都是構成「戶外地質教室」,還有珊瑚礁群提供生物棲息,吸引釣客來此垂釣捕捉漁獲。
石梯坪的地質主要是安山礫岩,若白色凝灰岩夾雜鐵質受到氧化時,色澤呈現褐紅色。受到海水的切割,石梯坪的海岸地形出現單面山的景觀,海蝕溝的發育與遠離海岸的海蝕平台也都能見到,圓狀壺穴、蠋台壺穴、複式壺穴等數量之多,媲美北海岸的野柳。
以上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離開石梯坪,過了新長虹橋,此時天上飄起小雨,而時間已經快要四點了,雖然我原訂計畫是往南走玉長公路(台30線)回山線,順便泡安通溫泉,然後再從山線(台9線)一路玩回花蓮(主要是上次還沒走到的瑞穗),不過從這裡到玉長公路起點還要半小時,跨海岸山脈大約又要一小時,實在不敢在天色快暗時走不熟悉的道路,只好將南邊的行程砍掉,拍完靜浦北回歸線紀念碑就從這裡回山線。
遠遠拍完,收工!
結果今天的行程都還在亞熱帶內,沒有跨過北回歸線。石梯坪和靜浦北回歸線中間有座新長虹橋,跨過的就是有名的秀姑巒溪,拍完照後我回到溪北的港口村,從這裡走花64線(瑞港公路)跨過海岸山脈回到瑞穗。這條公路最險峻的就是港口村附近這段了,往西雖然是一路溯溪上游,反而路較為平坦,還可以建一個泛舟休息站。
到了平地,前方是一個丁字路口,右轉光復左轉瑞穗;時間快要五點了,其實我很想右轉趕緊回家,但覺到了瑞穗什麼點都不去很可惜,思考了一陣,砍掉偏南的瑞穗北回歸線紀念碑和瑞穗牧場、以及聽說經營不善的紅葉溫泉,決定去瑞穗溫泉泡個澡後再騎車到滿妹豬腳吃晚餐。
瑞穗溫泉(又名外溫泉)是於西元1919年由日本人開發為警察招待所的,當時取名滴翠閣,頗有韻味;與紅葉溫泉(又名內溫泉)合為花蓮八景之一的「紅葉尋蹊」。
這裡泡溫泉只要一人150元,一樣因為元旦人太多,個人和家庭湯屋都要等,幸好今天早就打算泡溫泉的我有帶泳衣,去大眾池泡泡就好。
室內空間保留日式風味,今天頗為熱鬧。樓梯上來右手邊有提供免費的茶水,說是小分子水,頗為甘甜冷冽。
這裡是台灣唯一的碳酸鹽泉,含豐富鐵質,所以上到地表後迅速氧化成為黃色,溫泉水看起來是黃土色,但捧起來卻頗為清澈,一點雜質都沒有。這樣的泉質與日本的有馬溫泉相同,都是有名的生男湯。
泡完溫泉全身舒暢的我,雖然面對太陽早已下山、溫度更降的冷空氣,卻覺身心舒暢;只是回家拿出泳衣看到黃漬,逼不得已開始清洗,才知鐵質泉水是真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