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有參考「Jingxuan時空旅人」:http://blog.yam.com/jingxuan/article/61335471
從四天王寺前夕陽丘站下車,四號出口出站後沿指示走約五分鐘,就會看到隱藏在民宅間的四天王寺。四天王寺是日本最早的佛教寺廟,創建於西元593年(隋文帝開皇13年),為聖德太子主持建立,不過寺廟經多次戰火燒毀,目前的建築大多是1957年依飛鳥時代的樣式重建的。
不過進去之後,才發現會遇上墓地與祭祖者......
穿過墓地區後,第一個建築是元三大師堂,這裡有許多繪馬,是來祈求考運的。
接下來會走到英靈堂,此堂建於西元1906年,祭祀萬國英靈、戰難被害者與災難被害者。
接下來繞過大黑堂、六時禮讚堂、舞台講、龜之池,走到四天王寺唯二需要收費的區域之一「中心伽藍」,裏頭的「五重塔」是四天王寺的地標,據傳聖德太子創建時,曾將6顆佛舍利和6條毛髮放入基柱以佑蒼生。
一樣位於中心伽藍區,個人認為四天王寺中最值得探訪的地方就是「金堂」了;金堂裡四面牆上繪著釋迦牟尼佛出生、出城、得道、說法、涅槃的故事,畫作精緻,且風格與中日傳統的畫風不甚相似,頗為獨特。
(金堂裡不能拍照)
中門、五重塔、金堂、講堂成直線排列,四周由迴廊包圍,稱為「四天王寺式伽藍」,屬於日本最古老的伽藍(來自梵語,即寺廟)配置樣式之一。
中心伽藍原本四通八達,但現在只能從售票的門口出入。
出了中心伽藍的售票入口,往外走向正對的鳥居,路遇轉法輪;可惜說明步驟只有日文,我只是照著其他參拜者的做法,先順時針轉了法輪後,將手心捂在輪軸上。
出地鐵站後,路上其實有看到四天王寺學園的廣告,我以為這間學校只是借了四天王寺的地名,沒想到這所學校真的就是寺廟的一部份,大門和廣場還保留著寺廟的建築和供奉的菩薩。
後來查資料才得知,聖德太子於寺院建立時也設立四箇院制度,為:教育佛法敬田院(今四天王寺學園)、進行社會福利悲田院(今四天王寺福祉事業團)、療病院與施藥院(今四天王寺醫院,同納入福祉事業團之下)。
這就是鳥居了。
繞回中心伽藍,從外側欣賞中門(仁王門),才能看到金剛力士(仁王像)。
四天王寺的另一個收費區域是「本坊庭園」,從中心伽藍繞東側的路往回走,經過聖靈殿(供奉聖德太子)及寶物館(當天不開放),就能看到一區額外被圍牆圈起來的區域;售票處寫著這裡春可賞櫻夏可賞荷,秋日看紅葉冬日看山茶(椿)。
本坊庭園的荷池只有小小一角,花季大概過去了,花朵不多,勝在清靜。
在有形文化財「八角亭」(西元1903年建)旁邊,有幾棵楓,葉紅了。
蜜蜂是這裡少數的有情眾生,棲在不知名的花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