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友人X終於要來花蓮旅行,我很開心地和她討論她喜歡什麼樣的行程;想到花蓮,大多數人會去看山看海,但她說她不想要曬太陽,而如果帶只能安排三天兩夜小旅行的她跑到其他鄉鎮去又太花時間了,所以就都在市內走走。

  事前百分百確定的行程只有友人指定要去的傑米料理(因為我長年在IG放毒的關係),以及時光二手書店—這是因為友人是個文青,做過文案工作、身為業餘散文寫手、上過寫作課而認識不少文學界人士的那種。

  傑米料理我訂在第二天的晚上,但第一天友人中午抵達時,日正當中,而我們想去的第一個行程附近正好沒有我熟悉的餐廳,跟她討論後決定先在勉強算是火車站附近的傑米料理簡單吃一下。

  我們去的第一個景點是大陳一村,照片中是村內的大陳故事館(這次沒有拍照所以拿兩年多前的照片來擋一下),外牆漆了大船,暗示了他們自海上來。

  大陳島屬於浙江,1949年中共建國後仍屬於中華民國管轄,1950年代初的台海對峙中,大陳島處於對峙的最前沿,軍事地位相對提升,國民政府基於戰備需求,開始在大陳島上修建硬體設施,成果比較顯著的是教育和衛生方面。1955年2月,中華民國方面施行了大陳島撤退,毀壞島內設施,向台灣撤離,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大陳島。

  1955年(民國四十四年)2月8日至24日,中華民國政府在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將目前屬於浙江省台州列島的大陳島上的2.8萬餘名居民(居民包含上下大陳島、漁山列島與南麂列島等)全部撤退到台灣的作戰計畫,這批「移民」登陸後,因「義無反顧」、「摧家毀舍」,選擇追隨中華民國國軍遷台,故被稱為「大陳義胞」。不過義胞並不是軍人,所以他們也沒有享受到眷村與軍眷待遇,國民政府弄了幾塊地讓他們聚居(包括臺北都會區、桃園市、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等縣市都有「大陳新村」、「一江新村」),再加上分發的少少家當就是全家全部的資產,過得也頗辛苦。

  大陳人的語言和文化大多與台灣當地人不同,大陳故事館就是一個紀錄大陳島撤退、以及大陳人婚喪喜慶過年過節文化的地方;當時大陳人聚居於大陳一村,今天大陳人散居世界各地,文化逐漸沒落。我跟X說,可以把大陳島想像為民國四十多年時沒有守住的馬祖,他們和台灣的語言文化很不同,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又正好整個島上的人一起移居台灣(和眷村大多為來自軍隊的單身男子各省混雜不一樣),能保留較完整地當時當地的文化。

  X很驚訝的發現她所住的縣市其實也有大陳一村但她不知道,說了她回去後會去看看。

  X原本對大陳興趣不高,是我在用餐時跟她說了故事她才知道有這個一段歷史;而我會想安排這個行程給她,是因為花蓮是個很特別的地方,閩南裔、客家裔、外省裔和原住民四大族群的人剛好各佔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惜我兩年多前造訪時管理員是當年出生在大陳島上、家人撤退來台的伯伯,聽他講故事很有意思,這次管理員卻換成一個滑手機的小姐,而之前鄰近阮弼真君文化祭,所以阮弼真君廟有不少活動,現在連廟門平日都上鎖著,讓人很擔心傳承是否斷絕。

  接下來則是四八坑道,是最近新開放的景點,X說她喜歡坑道所以想去;前一天預約有免費導覽,即使不預約當天也可以直接出入。要前往這個地方應該把路線終點設在曼波海洋生態休閒園區,在海岸路那邊停車,然後依路牌指引就可以走到坑道。

  這裡是在珍珠港事變後、日軍為防美軍登島而建的,對外可看到太平洋險要之處;但這裡值得參觀嗎?—我對坑道還好,X喜歡坑道但對這裡新裝上去的燈飾感到失望,覺得沒氣氛了。

  倒是坑道走到盡頭時,會有個瞭望台,在這裡看海感覺不錯!

  因為天氣很熱,我帶X來泡個腳,不用擔心越泡越熱,因為這裡是引海洋深層水而建成的「深‧足癒步道」(這次沒有拍照所以拿四年多前的照片來擋一下)。

  四年多前工廠還開放參觀,現在只剩這個「深‧足癒步道」以及外層的日式建築、神社等可看,連來足浴的人都少了。

  更悲慘的是,我們準備離開時,我的機車還突然無法發動,只發出咑聲,只好打電話讓附近的修車行載回去修理,損失了近兩千大洋;修車完騎車到民宿辦入住後大多數的餐廳都關了,只能騎去買海岸路烤肉和絕世炸雞,嗚呼!

  這天晚上我們住的是哉煙煙民宿,民宿夜景很美、白天看山景及火車通過也很美。

  哉煙煙取自泰文 ใจเย็นๆ 慢慢來不要急之意,民宿主人希望來到花蓮的人也能像他們一家一樣放慢腳步,好好感受花蓮這片黏人的土地。然後因為女主人的泰國魂和高標準,這裡可以吃到擁有專業餐飲證照的她手作的泰式早餐,也可以預約免費的泰服體驗。我和X因為深愛山景房的復古風混工業風外加窗外自然美景,再加上前一晚太晚吃,所以放棄了這兩項,早上就一直待在房裡看風景直到退房時間,肚子稍餓就點個foodpanda簡單外送。

 

  十一點退房,想把行李放到今晚住的民宿,期間會順路經過吉安慶修院這日式佛教寺院,問X要不要過去參觀,她同意。

  防疫需求,到哪裡都要被量體溫,但我第一次看到量手掌溫的XD

  吉安慶修院的門票,以及裡面保存完好的日本文物、修復完好的日式建築和庭園都頗好拍,且這個角落人相對少些。

  吉安慶修院是這趟帶X遊覽花蓮時看到遊客最多的地方。連我參拜都不能參拜太久、因為有遊客說他們要拍照!這是什麼本末倒置的情況!

  (角落的蚊香)

  不過在往廁所的角落發現了幾面寫著吉野村歷史的牆,這讓我對吉安慶修院的評價翻紅:

  吉安鄉舊稱「知卡宣」或「七腳川」(Cikasuan),在阿美族語中係指「薪柴(Cikasoyay)很多的地方」;日治時期七腳川事件後,七腳川社被毀 ,1910年日本台灣總督府鼓勵日本人移民花東地區,移民多來自四國德島縣吉野川沿岸,故名「吉野村」;戰後初期沿用其名,設置花蓮縣吉野鄉,但因覺得「吉野」兩字日本味太重,遂於1948年易名為「吉安鄉」至今。

  (以上資料整理自維基百科)

  慶修院為川端滿二於西元一九一七年募建的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寺院,真言宗為空海(弘法大師)開創的宗派,而弘法大師曾為世人消災解厄,遊遍四國各地布教,並開創了八十八處靈場(「四國八十八箇所」),他行腳布教的足跡亦為後世追逐,逐漸形成所謂的「四國遍路」。

  據說川端滿二曾行遍四國境內與弘法大師有淵源的八十八所寺院,請回八十八尊石佛,讓信徒能就近參拜,免除了奔波之苦。

  (以上資料整理自吉安慶修院官網)

  準備騎車離開前,我們拐進了一旁的吉安鄉農會冰品農特產品展售中心,吹吹冷氣,吃點冰品;我點的是米淇淋,兩片米香餅夾著內部實測在十多種農產品口味冰淇淋中最適合的芋頭口味。

  味道實在美味,不能帶走米淇淋,都想帶包米香餅走。

  放完行李後,熱得沒食慾,所以決定帶X來這家我珍藏的香草店—禾亮家香草。

  (左邊是我的玫瑰洛神冰茶,90元;右邊是X的飲料,大概是鳳梨香椿氣泡飲,印象中X的評價也不錯!)

  禾亮家自己種香草和一些米和蔬菜,而他們的店面除了自家產品,也會不定期舉辦一些關於小農、減塑、芳香療法的市集和課程,是個能讓人補充能量的地方。

  時光二手書店是X指定要來的獨立書店,是間日治時代的木造房子,我之前在對他們辦的演講有興趣時會過來。

  停車時看到附近的房子似乎也整理成文青店了,順手拍下;這次在時光二手書店就沒有拍照了,拿三年多前的照片擋一下:

  附近就是有名的炸蛋蔥油餅店,這次也有說過要不要帶X去回味她之前旅行的回憶,但找不到適當的時間—總是被其他食物和行程佔滿了。

  因為離傑米料理的預約晚餐只剩一點點時間,原本是選擇帶X去ChocoChoco的,但因為快到時突然封路,只好在文創停下,因此還是進去釀市集逛了一下。

  這次在文創也沒拍照,用的是一年多前還有常設酒廠展,以及一些藝文特展的時候的照片;現在因為經營不善,文創算是關閉了,只留下一個遊客中心,以及外面的空地不定期舉辦文青的市集。

  市集還是很好逛的,但希望文創本身建築能活化,讓這裡能有自己的特色。

  喜歡咖啡的人會似乎總是要喝喝單品,但單品巧克力似乎不容易找,因為之前在ChocoChoco竟然可以喝到單品巧克力,因此推薦X來坐一坐。

  不過此次前來時,菜單上就沒有多種單品巧克力飲品可挑選,在我問過後店員才說今天只供應一種,大大降低我後續再來品嘗、看自己喜歡什麼樣的巧克力飲的興趣。

  不過在這裡點個下午茶套餐,喝個飲料吃點巧克力,也是個令人心情愉快的選擇。

  到傑米料理時已經稍遲,感謝老闆不太介懷,迅速幫我們出餐。

  前兩道是超美味的生魚片和海膽。

  友人X不吃海膽,我事先跟老闆說了,但因為他進了高級海膽,還是想給X試試看(畢竟我也曾經完全不能接受海膽,每吃必吐,第三次終於回家後不吐了,不知第幾次才突然感受到海膽的美味),只是X嘗試一點後還是拒絕了,所以量大到完全吞不下的海膽就全部放在我的海苔上了XDrz

  熱前菜則是老闆手作的安康魚肝豆腐,搭上日式美乃滋和魚子醬。

  (松葉蟹獅子頭)

  我的主食是豬肉吧......糟糕,太久才寫遊記,已經忘了,但印象中是很好的肉質再加上老闆功夫處理;X的則是牛排,印象中關鍵字是沙朗還是A5和牛?畢竟我不吃牛,不過聽X說很美味,可惜實在飽到吃不完了。

  未來要重返校園,感覺能吃好料的日子不多了......

  規劃行程時,X就想找個能看海的咖啡廳坐下來好好看書(果然是文青),可是我實在想不到哪裡有這樣的店(「花蓮靠海的地方都變成民宿了吧!」我這樣對X說),就算有,感覺說不定人會多到沒有能看海的位子,或是不能久坐。

  不過因為行程大致順利進行,但都要第三天了也有點懶得跑遠,後來查「跳躍的宅男」咖啡分類,剛好看到有新開的看海咖啡廳,在海洋公園往南一點點不算太遠,且一路上還可以帶X看花蓮溪海岸山脈板塊交界帶的風景,也算不錯!

  「你們這樣騎十幾分鐘就能到海邊耶!」X說。對啊,市中心騎十幾分鐘就能上山下海,這是花蓮的便利。

  浪花村這裡其實有點像美食街的概念,有幾家店共用一個空間一本菜單,分別主打咖啡甜點正餐冰品等項目。

  最棒的是,人沒有我想像中的多,雖然快要坐滿,我們還是能找到一個舒適且看得到海的桌子坐下。

  (這裡的飲料還可以)

  除了喝咖啡看看海,這裡其實還可以去戶外走走。

  X推薦了我一個拍照的軟體HUJI, 拍出來的照片很底片,很文青。

  沒有在浪花村順便點個正餐,是因為想推薦帝君廟米粉羹給X。

  花蓮人習以為常的一套早餐(包含了米粉羹、茶葉蛋和紅茶),對我來說卻處處和我熟悉的品項有著微妙的偏差:米粉偏粗偏短容易咬斷,讓我想起台中的大麵羹;茶葉蛋不像7-11會刻意將蛋殼敲碎讓茶色滲入,口感吃來更Q彈,也帶了奇妙的鹹味;紅茶則是令人懷念的古早味紅茶。

  這是我剛到花蓮、還蠻把自己當觀光客時按圖索驥的平價美食。推薦給X, 她也頗喜歡。

  最後帶她去拿行李逛蜂之鄉買曾記麻糬不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聊子 的頭像
    聊子

    聊療書

    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