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月,我往 釜山 和沖繩的旅行被迫取消了,原訂於五月和六月出發的國外旅行似乎也會取消,這也許是我最近提不起勁的原因,所以看到 澎湖 旅行的廣告,約了大姨,就迅速出發了,事先沒做什麼計劃。

 

澎湖本島

 

  飛機抵達 澎湖 機場,租車行來接機,一路上看到的建築讓我覺得和台灣西部鄉下很像,但林地又有點像金門;把行李放到旅館後,差不多已經是中午,我決定以當地特色菜當作旅行的第一站:

 

-花菜干

 

  花菜干是曬乾脫水的花椰菜,之前媽媽也曾煮過,但在這裡的口感特別脆,值得一試,也不愧為當地特色菜的代表。

 

 

  我們另點的兩道菜是秋刀魚醬和小管烘蛋,秋刀魚醬有點像甘露煮那樣煮到骨頭也入口即化,味道又不死鹹,讓人似乎多吃幾塊也沒關係,只是最後以我稍稍水腫的喉頭來看,還是注意一下自己身體的狀況量力而為;至於小管烘蛋的味道就太淡了,小管份量雖多口感雖厚,但和他家的烘蛋一樣食材本身的香氣並沒有出來,和搭配的小米飯一樣是不看名字就吃不出特色的料理。

 

 

  餐館招待的風茹茶倒是頗有特色,店家說這清熱退火又無咖啡因,如果是盛夏來 澎湖 喝風茹茶想必更舒爽吧!

  風茹草屬於菊科, 澎湖 原生草本植物,具有耐旱、耐風、耐鹽、耐貧瘠等逆境成長的能力;風茹茶是當地傳統的青草茶,曾經因未經證明無害人體健康被食品藥物管理署禁止販售,但終於在2013年11月在彙整已發表的各項科學文獻、安全評估報告及食用歷史等資料後得以重新上架。

  (以上資訊來自維基百科

 

白沙島

 

  這天下午的目標是衝向騎機車能抵達的最遙遠的景點,一路沿著縣道203前進,兩段相對短的中正橋和 永安 橋把 澎湖 本島延伸至中屯島和 白沙 島,一路上只聽得到風聲呼嘯在耳邊迴旋不去,聽不到來自後座大姨或是其他人車的聲音,有些孤獨有些危險。

 

-仙人掌

 

  離開 白沙 島前先小繞一下路去找旅行社地圖上推薦的易家仙人掌冰,兩小球雪貝40元,拿著冰去馬路對面看著灘塗上的小螃蟹,嗅著鹹鹹的微風,嘴唇被染上紫紅色,愛上酸甜的口味和清爽中帶著一絲黏稠的口感。

 

-跨海大橋

 

  小學時憑著不知哪裡聽來的印象把 澎湖 的跨海大橋寫在造句裡,因為當時懵懂現在想來是遭同學忌的回應而在心裡莫名留下深刻印象。

   澎湖 跨海大橋在1970年正式通車,是東亞第一座跨海大橋,現在也還是台灣最長的橋;跨海大橋經過多年的潮汐及海風侵蝕,再加上交通流量增加,原橋逐漸不敷使用,於是在1983年開始改建並於1996年完成改建工程。現在想來,小學時的我聽到的是跨海大橋改建即將完工的消息吧!

  (以上資訊來自維基百科

  不過騎在跨海大橋上,風的鳴響聲卻不大,還能跟大姨聊起這個意料之外,大姨說是因為之前逆著北風而現在是往南騎的關係吧!

 

西嶼

-玄武岩

 

  來到西嶼是為了玄武岩,這個在地球科學課本出現過的名詞;玄武岩是岩漿噴發後迅速經海水冷卻而成的岩石,台灣只能形 成安 山岩,要看玄武岩必須來到 澎湖 。

 

 

  大菓葉這地名來自當地植物—俗稱菓葉樹的台灣黃槿,跨海大橋尚未興建以前,這裡的漁港碼頭有定期航班往來西嶼與馬公之間, 成為西嶼南部居民對外的交通港口。日治時代在此地興建港口碼頭,開挖山石做為造港石材, 因此而發現了大菓葉的玄武岩列柱。

  (以上資訊主要來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玄武岩被風化後形成六方柱狀,在大菓葉玄武岩這裡的地磚也很有心地用六角形來鋪。

 

-二崁聚落

 

  二崁則是在大菓葉北邊一點點的古厝聚落,這裡的房屋都以就地取材以玄武岩和咕咾石建成,曾經沒落,後來又因遊客而開始有人整理老宅。

  咕咾石這名詞據說來自荷蘭語的「koraal」,來自珊瑚骨骸的沉積。

 

 

  西嶼這一帶地景以草原為主,路邊偶見羊群牛群。

 

 

  要進二崁聚落前被牧羊人咖啡館以及它對面的彩繪牆吸引了注意力。

 

 

  牧羊人咖啡館是個整理得很舒適的老屋咖啡館,只是這裡的老物件是古屋古廟移來的,店主人頗有美感但對背後的故事不了解。

 

 

  我和大姨在這裡歇腳,點了招牌的牧羊人咖啡,也就是風茹茶加上espresso; 原本期待像是蘭嶼的米酒咖啡那樣的當地特色味道,可惜風茹茶的風味完全被咖啡蓋過去了,喝起來 和美 式沒什麼差別。

 

 

  清明後應該是 澎湖 旅遊旺季的開端,但因為疫情的關係,這條顯然面向遊客的老街很寂靜,開門者寥寥,經過的其他機車是不戴安全帽的當地人。

 

 

  當地的信仰中心據說原本是小廟,因為遊客聚落復甦後才擴建的,現在工程進行到一半,卻又見到了寂靜。

 

白沙島

 

  來時馳騁在縣道203時路過「講美」的路標,突然想起講美國小少棒隊,所以回程在此停留。

 

-講美國小棒球場

 

  2002年講美國小少棒隊獲得亞洲少棒錦標賽冠軍,因此這個高年級男生21人幾乎全數來練棒球才能拼湊出毫無板凳深度的一支隊伍、平時只能在馬路邊花生田所改建的簡易打擊場練習的克難隊伍,傳奇程度宛如當年紅葉少棒,因此聲名大噪。

  (以上資訊來自台灣棒球維基館

  我也正好在當年認識M, 在她的影響下成為了棒球迷,因此講美也是我青春記憶中的一頁。

 

 

  我用腳尖把本壘板上的紅土盡量清乾淨,而後踏上投手丘看看;不知講美的練習場投手板距離本壘板是不是14.02公尺的距離?這段路走起來不遠也不近,能和棒球一起飛向遠方的夢想有人的已經實現了,只是還有更多人沒能踏上夢想的旅程。

 

澎湖本島

 

  回飯店的路上經過觀音亭;這裡是 澎湖 的信仰中心之一,也是每年七夕時花火節舉辦的地方;我們到的時候正好蛋黃般的夕陽要沒入海裡,手忙腳亂拿起手機又找角度避開整修中的西瀛虹橋,夕陽只剩下一半。

 

 

  我們住在 澎湖 灣行旅,這裡曾經是眷村「莒光新村」,外觀的玄武岩和咕咾石還保留著,內裡則已經是現代飯店的舒適房間了。

 

 

  問飯店人員晚上有沒有推薦什麼好逛或好吃的,他推薦可以到中正路去走走,路過順承門;1885年中法戰爭後籌建 澎湖 廳城,順承門就是 澎湖 廳城的小西門,也是古城殘跡裡唯一保存的門樓建築。

 

 

  走完了整條中正路也沒什麼想吃的,後來決定走到大學同學W曾推薦的大冠火鍋(不算有特色但很划算),路過文康商圈,看到中興電影城這據說是 澎湖 人共通回憶的電影院。

 

 

  回程路過縣道203的起點,十七的月亮雖不算圓但仍極度明亮。

 

 

   澎湖 灣行旅的早餐設在原眷村 中山 堂(身兼大禮堂及電影院功能)的二樓門廳。

 

 

  西式的早午餐加一點清粥小菜,都頗美味。

 

 

  吃飽後趕著到 南海 遊客中心,要往南方離島就在這裡坐船;昨天跟旅館配合的旅行社買了望安 七美 的跳島一日遊,期間經過桶盤嶼和虎井嶼時導遊會做講解。

  桶盤嶼是 澎湖 群島中玄武岩柱體最大且最具規模的島,到時挪到窗邊打開手機錄影就對了。

 

七美嶼

 

  從 澎湖 本島到 七美 船程一小時,我吃了暈船藥,仍在已看到島嶼時忍不住抱起垃圾桶吐;有點怨恨船公司為什麼不先中停望安,半小時的船程我還可以忍受。

 

 

   七美 南滬港口的風景讓我想起去年造訪的稚內。

 

 

  在 七美 只有停留兩小時,領了機車後開始環島旅行,我選擇往北順時鐘走,在靠近 七美 機場附近看到「九孔生態園區」的招牌,好奇下過去看看;後來發現這是已經結束營業的觀光養殖場,已經成為廢墟了,但在天氣好時過來看看,別有趣味。

 

 

  園區旁則有座形狀奇妙的塔;這裡原本是兩里交界的圳溝出 海口 ,後因擋水石牆被破壞後(也許鬧了嚴重水災殃及兩岸建物),在1972年當地居民出力出錢重建並恭請玉皇大帝天上聖帝指示在此設立寶塔一座,庇蔭地方合境平安;後因潭子港及九孔生態園區陸續整建,未做好水土保持導致周遭環境改變(大概又是一次嚴重水災海水倒灌),2013年又重建重修。

 

 

   七美 這裡的地景則是乾枯的灌木林,在陽光下帶點紫色,頗美的。

 

 

  在西湖村這裡意外見到彩繪牆,似乎有大學社團留名,不知單純是緣分的紀念還是本來就為了社區營造而來的,可惜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只能路過。

 

 

  一路草原風景,偶遇幾座孤墓,大概是太過疏落似乎沒有那種讓人心底一緊的感覺,且這裡除了傳統墳墓也有基督教的墓葬,一查之下 七美 的基督教信仰來源頗為傳奇,目不識丁的漁夫兼乩童夏宰在島上行神蹟傳福音,至今百年夏家人和當地居民仍頗為堅定。

  (更多關於 七美 嶼上基督教的故事可以看葉天文的《 澎湖 七美 基督長老教會之研究》第三章「 七美 基督長老教會設立與教勢發展」)

 

-雙心石滬

 

  石滬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就地取材在潮間帶區域堆砌弧形石牆,利用了海水漲潮時會淹覆石牆頂部並且帶來魚群,退潮時海水流走而魚群便會困在石牆內的原理;建石滬工程浩大,不僅可能要利用全村裡的居民,更要歷經數年或是數十年以上才能完成。

   七美 的石滬有7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原先並非目前所看到的式樣,為「二窟一滬房」的設計。後因舊滬遭颱風吹襲倒塌,於1937年「二窟二滬房」的新滬完成修築,因兩個滬房設計上狀似兩個心型而聞名。

  (以上資訊來自TravelKing維基百科

 

 

   七美 還有個有名的景點「小台灣」,是個剛好形成台灣外型的海蝕平台。

 

 

  而後路過某地覺得風景頗佳,停車拍個照,回來對照google maps才知拍照的地方叫做牛母坪,照片中拍到的就是小台灣處的涼亭。

 

 

  兩小時停留時間太短,我們放棄了 七美 東南的整個海岸線直接衝回港口,路過南嶼城也沒時間找;若有人想到 澎湖 旅行可以考慮純「 七美 一日遊」的團,或乾脆在 七美 住一晚。

 

望安島

 

  會選擇這種一日跳兩島的行程,是因為當時在跟旅館合作的旅行社行程清單中,要去望安只有這個選擇。

 

-綠蠵龜

 

  因為望安也只有停留兩小時,感覺參觀「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就差不多了,所以也放棄租機車環島。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從港口步行六分鐘就到,而我們離開時也真的差點趕不上船。

 

 

  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的外觀就是海龜的樣子。

 

 

  票價超值,門票還能當明信片用。

 

 

  雖然我們只有兩個人但館員也過來導覽,解說得讓人印象深刻,館內介紹做得頗為用心。

 

 

  紀念品商店內除了關於海洋生物的品項, 澎湖 特產的風茹茶包,以及望安特產的爆米花球都有。

  為什麼說爆米花球是望安的特產呢?爆米花球舊名米香糖仔,是過去望安的傳統喜餅,用於歸寧時女方交給男方分贈親友的,過去多以一擔60到120顆為主,一方面是新娘父母對於女兒幸福、早日生子的期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女兒不受夫家的欺負,能夠在夫家順利生活。

  (更多訊息可以到 澎湖 知識平台的網頁)

 

澎湖本島

 

  也許是後來為了避免暈船而選擇坐在外面,反而灌了太久海風,下船後我開始覺得胃在絞痛,但之前暈船或餓過頭都不是這樣的狀況;隨便找了間粥麵店讓大姨吃遲來的午餐,我則選了老闆說最清淡的土魠魚粥(我還是第一次吃到不是炸的土魠魚,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正在不舒服,覺得土魠魚有點腥),吃點粥跑跑廁所趴一下再給大姨按摩一下,後來人勉強有點精神。

 

-奎壁山摩西分海

 

  回旅館滑手機,看到這天天氣不錯風也不算大,奎壁山還有開放到晚上六點半,就約大姨從 澎湖 本島的西邊衝到東邊去了。

 

 

  抵達時正好看到夕陽。

 

 

  奎壁山對面有個赤嶼,是個陸連島,漲潮時是個獨立的小島,退潮時會出現宛如摩西分紅海的情景可以直接走過去;我們抵達時踏浪步道已經退得說不定有五十米寬了,即將漲潮, 澎湖 國家風景特定區的人員插上了黃旗,而等我回來時已經是要漲潮的紅旗(不開放通行)了。

  這段步道長年沉在海中,感覺是大大小小的玄武岩組成,其上多少長了些青苔,不太好走,遠遠看到應該是當地居民在摘海草或抓些魚蝦螃蟹;在這個周遭沒什麼人、又要全神貫注避開危險的情境,可以讓人難得的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時間。

 

 

  回到馬公後,決定在昨天有路過、google maps評價也還不錯的668海鮮餐廳吃晚飯;我們點了櫻花蝦炒飯、皮蛋珠螺、油條魚片湯,C/P值不錯。

 

 

  隔天早上吃完早餐後,在飯店附近走走。

 

 

  飯店的西南方是金龜頭砲臺文化園區,1886年這裡建立了座阿姆斯壯後膛(ㄊㄤˊ)砲砲臺,1940年代報廢後由通信連進駐,現在軍隊撤除後已經成了旅遊景點,據說有個 通道 可以走到海岸,可惜我們去的當天不知為何圍起來不開放。

 

 

  飯店的對面則是篤行十村,也就是潘安邦和張雨生故居所在的眷村,今天是一個彩繪村和文創商店聚集區。

 

 

  篤行十村的前身是日治時期 澎湖 島要塞司令部和馬公重砲兵大隊軍官宿舍,有些日式建築保存了下來,現在主要改建為飯店。

 

 

  村中有些廢墟也有些正在整建,奇妙的是這裡建築的每一種狀態都很好拍,自帶美感。

 

-潘安邦

 

  他最有名的,大概是「外婆的 澎湖 灣」這首歌了吧!我在 澎湖 的這幾天,腦中常常響起這首歌。

 

 

  潘安邦的紀念館不大,門面設計基本上是以偶像歌手的形象來定位他的,但細細看展覽內容,可以看到他也有插畫和音樂創作的實力。

 

-張雨生

 

  相較之下張雨生故事館就占地寬廣多了,還有工作人員駐守,雖然入口較為隱密。

  張雨生過世時31歲,發現我已經活過了他的年齡卻仍不能說自己已經有了什麼成就,心底驚訝感傷,微微的。

 

-觀音亭

 

  第一天路過觀音亭時正好看夕陽西下,這天在早上造訪,正好遇到法會,法師迴向給遭遇武漢肺炎疫情的所有國家。

  觀音亭給我的感覺是五彩繽紛,雖然飽和度沒有很高,但是用上了藍色綠色這些台灣廟宇少見的顏色,感覺挺活潑的。

 

 

 

  中午聽機車行老闆介紹去吃來福海鮮餐廳,這家是讓客人在冷櫃前挑當天魚貨的類型,做出的菜不會不新鮮,但少了廚藝的部分。應該說我來澎湖吃到的除了當地特色,真還沒有哪間店的老闆會讓我覺得他的料理真是藝術的。


  而後看google maps的評價後決定前往 澎湖 生活博物館;首先先順路參拜一旁的 澎湖 孔廟。

   澎湖 天后宮是台灣最早的天后宮, 澎湖 孔廟卻不是台灣最早的孔廟,即使它的前身文石書院(1766年)也比 台南 孔廟(1665年)晚建立。但文石書院卻給 澎湖 栽培出了四位舉人一位進士,且深耕地方教育,在日治時代拿去徵為軍或醫用之後能改建為孔廟,也算成全先人志業。

 

 

 

   澎湖 生活博物館則是了解 澎湖 風俗民情的地方,包含歲時祭儀、農漁產業、建材及建築文化、教育醫療娛樂等,很適合在 澎湖 走走看看後來此補齊知識。

 

-天后宮

 

   澎湖 天后宮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廟宇,確切創建年代眾說紛紜,隨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出土,至少確定於1604年即已立廟;前述石碑據說也在天后宮裡,但我當時沒注意到^^;

  不過天后宮比我想像中還要冷清些,管理也不太上心(據說公廁整建許久也不知何時會建好),和我從小就常去拜的 鹿港 天后宮人聲鼎沸的樣子相去甚遠。

 

 

  天后宮一旁就是中央老街了,據說晚上點燈是老街最美的時候,但現在因為疫情關係,店家說晚上沒什麼客人就會提早關門,大概近期也看不到夜景了。但即使是白天,中央老街卻有不少很有意思的店家可以逛逛,而非想像中和其他老街一樣 大同 小異的商品。我在這裡買了盒仙人掌果汁巧克力,口味和包裝都蠻不錯的。

  最後的時間拿去買伴手禮,才買完就遇上了三天以來的第一滴雨,決定提前去還車到機場;但在打遊記的同時我已經在規劃下一次的 澎湖 旅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聊子 的頭像
    聊子

    聊療書

    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