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聽說七月Les Miserables的劇院要整修,整修後會和其他城市一樣演25周年版,經典的旋轉舞台轉場就要消失了,所以訂了機票(然後隔天因為發現沒有那麼多假可請還改票了一次)
第一日
倫敦生活第一天,從物價調查開始;原本看到旅館附近沒有Poundworld, 退而求其次搜到有Pound Place和Pound Superstore, 所以走到Church Street. 雖然我去時Pound開頭的兩家店都還沒開,但意外發現有家Tesco metro,裏頭的生存必需品(吐司、鮮奶等)其實也算便宜,打算以後過來消費。
我所住的(The Phoenix Hostel)這一帶,我感覺像都柏林。
不過也許這天因為天氣預報說會下雨穿得很簡單,又逛遍了整間超市卻只買條0.9鎊的吐司,似乎被黑人保全當嫌疑犯了:當我在麵包區仔細比價時,被他推薦說一款可頌很不錯,而當我離開時想要拍下這張營業時間的照片,又被保全關心,問我來做什麼、要在這裡待多久等。
而後決定先去Bank of England換新鈔—我在2016年底有來過英國兩天,當時剩的10鎊鈔票在昨天想儲值Oyster card七日票時被機器退款了,拿去付青年旅館房費時才被告知10鎊已經換了新鈔,如果不想變成壁紙只能親自跑一趟Bank of England. 到了地點後在門外就先被保全盤問了一下要來做什麼,回答後被放行,還要在大門被檢查一下包包,雖然換鈔過程頗為順利,不過Bank of England嚴禁拍照,整體感覺頗差。
下一個行程原本應該是趕快到萊斯特廣場的TKTS排隊買票,但因為地鐵Bank站實在太複雜,當天似乎又因為不明原因部分地鐵出入口往紅線的路線關閉,雖然工作人員給我說明路線但實在難找,我決定先走個一站去看看聖保羅大教堂,再從那裏搭地鐵。
聖保羅大教堂的外觀頗為雄偉,不過當時並沒有太興奮;現在仔細想想,大概是去年底在中歐也看過不少巴洛克式建築,有點久又不至於太久違吧!
反倒是進入churchyard前意外遇到白藤和紫藤,意外彌補了專程跑去日本卻陰錯陽差沒看到藤花的遺憾,頗為驚喜!
繞一圈走到正門,這裡沒有寬闊的廣場,也不容易拍出好照片,再加上聖保羅大教堂要安檢和收費,我決定到此為止,收工離開。
我這趟旅行的原則就是,除了音樂劇,其他以免費景點為主。
回程突然發現churchyard的鬱金香開得不錯,長椅也空了出來,在這裡吃些吐司當作早餐,晚食當肉。
抬頭拍個照,突然發現背後是楓樹;也許秋天來倫敦會有不錯的風景!
萊斯特廣場/TKTS
雖然在出發前找到了斯諾提供的買便宜票的攻略(https://snowlpost.blogspot.com/2018/01/Cheap-London-theatre-tickets.html),但對個不想花太多時間就能確定買到想要看的表演票的普通觀光客來說,大概還是到TKTS買(經典劇預期)20鎊以上的特價票會比較容易。
萊斯特廣場噴水池的雕像是莎士比亞。
一開始我會疑惑為什麼不是音樂劇的大老,但越接觸相關資訊,越發現在英國,音樂劇和其他劇場表演在觀眾和評審們眼中其實是不分家的。
我這次來倫敦是為了Les Miserables(原版演至2019年7月13日 in Queens, 請來了包含Michael Ball等音樂劇明星的Concert版在8/10至11/30 in Gielgud, 25週年版從12/18開始 in Queens),事先在網站看到當晚還有35鎊的Stall特價票、隔天晚上Man of La Mancha還有upper circle 20鎊的票就決定了這兩晚的行程;但直到在票亭真的買到紙本票時才真正安心。
這次的旅行計畫,原本還有Wicked, Company和King Lear想看,不過Wicked沒有特價票,Company和King Lear則是令人遺憾地已經在倫敦下檔,只能再看接下來幾天會因緣際會想看什麼劇吧!
買完票後,拍下正好遇到的阿拉丁電影宣傳當作紀念;不過這趟行程直到最後,我也沒有選擇去看阿拉丁(音樂劇)。
特拉法加廣場
[自助旅行補給站 :有飲水泉]
因為下個行程是騎兵衛隊閱兵場(聽說最好10:30前就要去佔位子,已經拖延到了),這段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沒有適合的地鐵線路,公車若沒有正好來(倫敦公車看起來班次密集,其實很容易誤點),倒不如走過去。
路過特拉法加廣場,這裡的雕塑是納爾遜將軍,他在拿破崙時代英法交惡時在海戰取得幾次重要勝利,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大英帝國與英帝國海上霸權的象徵之一。
騎兵衛隊閱兵場
太晚到,只能找縫隙遠遠拍個鏡頭。
往唐寧街10號時,路過的紀念雕塑。
唐寧街10號是英國首相官邸及辦公室,雖知不能入內參觀但還是想拍個到此一遊照,但直到走過頭了回頭查找地圖定位才發現,原來唐寧街10號這麼狹小,且在唐寧街口就被封街並層層警戒。
聖詹姆斯公園
拐進唐寧街再下一條的King Charles Street, 走到底,左邊是很多人排隊的邱吉爾博物館,過了有崗哨的路口,就是聖詹姆斯公園了。
聖詹姆斯公園有一湖二島,這長形的湖泊原本是運河,十九世紀白金漢府改建成白金漢宮的同時,才把這裡改建得頗有天然湖泊風情。
至於鵜鶘等鳥類則是更早的十七世紀就住在這裡了,兩島之一被命名為鴨島,島上的小屋則屬於專職照顧鳥類的負責人。
一路繼續前行,快迷路時發現個看起來像景點的教堂,就是西敏寺了。
在這裡遇到主動來詢問是否需要協助的志工,這是我覺得倫敦也是個友善地方的開始。
其實在剛剛的西敏寺路口有機會在一個鏡頭裡拍到西敏寺-大笨鐘-倫敦眼的景色,但我當時沒發現,因為大笨鐘正好整修中,預計後年才完工;只好拍下這張期間限定版本的大笨鐘啦!
從大笨鐘旁的西敏地鐵站(一個立體結構複雜的地方,時間不充裕者請避開此站)轉車往泰特不列顛,為了靠近一點看軍情六處就多坐了一站,沒想到一出地鐵站就發現下大雨......
軍情六處是英國對外的情報機構,當然不能進去參觀啦!不過它已經出現在影劇多次,我在雨中手忙腳亂拍照時,也遇到了和我一樣想來這裡打卡的人。
往東北望的泰晤士河景是這樣的。
這一帶的河景讓我想起了漢堡。
Tate Britain
[自助旅行補給站:有wifi]
當年在中友誠品看到全系列藝術家出版社何政廣主編的藝術家專書,從美術課本上熟悉的名字翻起,再隨意翻翻不太熟的,結果意外愛上泰納;所以當然要來他的大本營—泰特不列顛—朝聖。
在門口意外發現當下的特展是梵谷與不列顛,我對這主題頗有興趣,即使要付費還是要參觀啊!
買完特展票和語音導覽後,發現應該來得及參加下午兩點的免費導覽,還問了一下免費導覽在哪裡集合。
問完後突然發現我的特展票是十二點半開始入場、最後入場時間的一點就要到了,急忙走向門口;幸好泰特不列顛的特展室就在服務台旁,和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難找完全不同。
我們都記得梵谷是荷蘭人,而法國是他的藝術家生涯很重要的一頁,但早年的梵谷和不列顛其實頗有淵源,16歲的他被伯父帶進藝術品交易公司「辜比」(Goupils)的海牙分部實習,20歲實習結束後被調到英國倫敦的南安普頓街分部工作;他贏得了同事敬重,工作也很愉快,工資一度比其父還高,梵谷的弟妹曾說這是梵谷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以上部分文字來自維基百科)
泰晤士河遊船,倫敦地鐵與大街小巷,都曾有梵谷的足跡。獨自在倫敦當藝術品代理商的生涯,也許是讓梵谷未來走上藝術創作的契機之一吧!
箭頭處是當年梵谷參觀畫廊的簽名。
上上幅是梵谷的名作「隆河上的星夜」,上幅則是梵谷在倫敦時期展出的Whistler的「夜曲:西敏橋的灰與金」;梵谷曾多次在信中提到Whistler, 並讚美Whistler對河的處理手法。
梵谷初次得到世人的注意,是在參加後印象派畫展之後;參展的是他很後期的畫作。
但當時並不是一面倒的讚譽;當年報上有扭曲他作品的諷刺漫畫,這些漫畫也被放大放入這個特展了。
梵谷的「向日葵」被譽為,梵谷之後畫家才發現了向日葵。
在匈牙利國家藝廊意外認識的倫敦畫派(受梵谷和高更影響頗深)與法蘭西斯培根,在這裡出現應該算是預料之外意料之中;這系列的畫是培根根據梵谷的信,畫出他想像梵谷在路上的圖。
離開特展室後,發現這裡的牆畫的是當年梵谷在倫敦居住的房子今日的外觀。
特展室旁的樓梯往上就是免費導覽的集合地點;不過我在特展室待得時間頗久,離開時已快三點了,錯過了原本要參加的免費導覽,但幸運的是,三點的免費導覽是我所愛的泰納!
趁著到三點前的一點點時間,我去參觀了博物館附設咖啡館和餐廳,然後決定點個甜點和咖啡提振精神,並讓博物館多些收入。
跟導覽員會合後,一路跟著她穿過奇妙的展示間,才會到泰納的區域。
雖說是泰納區,上圖是魯本斯的名作,下圖則是與泰納同時代的Constable被此畫啟發、畫出自己的雨後的彩虹。
畫作解析說這不只是一幅風景畫,可能代表著1828年畫家喪妻、或天主教徒被排除在多數公眾生活領域之外,這樣的風暴已經過去。
會在泰納區出現Constable的作品,是因為一段有趣的故事:泰納是當時皇家藝術研究院的長紅巨星(27歲的1802年就被選為院士),小他一歲的Constable卻是在53歲的1829年才成為院士,並安排了1831年的展覽,當時是在泰納的兩幅作品中夾雜著一幅Constable的作品。
結果是右邊那幅取材自希臘神話的米蒂雅被忽略了,評論都在討論左中兩幅畫,建築與地景,義大利與英國,溫暖與冷酷,詩意的想像和本土的自然主義等等。在此時,評論的焦點都在風格與情感上而非主題,也許能看出當時人們的取樣偏差甚至是偏見。
這幅畫主角很顯然是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的拿破崙,但不是為了歌頌或譴責,而是想暗示戰爭的無意義。被夕陽染紅的大地暗示著血海。
導覽員說,這幅畫想強調拿破崙的人形,但人形無法融入背景,這大概是泰納的罩門。
這幅北英格蘭地景,大量運用了水彩的技巧和印象,正是我所愛的泰納後期的風格。
看完了泰納,泰特不列顛裡還有許多其他不同媒材和風格的作品,在這裡可以留四小時左右好好逛逛。
回程從Pimlico搭地鐵,地鐵站裡的圖畫很顯然都是來自泰特不列顛裡的大師作品。
King's Cross
我對王十字車站的想像,來自哈利波特小說,沒想到從地鐵站出來後第一次與它面對面,是個前面能擺市集的古典車站。
來到這裡當時是為了尋找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一進車站看到的是一樣很古典的幾個月台,但要找第九第十月台,就要來到車站的側邊這似乎是加蓋的現代風格區塊,紫色的天傘底下是商店街區,再往深處走才會看到第九第十月台等,不過要再靠近就要刷卡進站了。
我當時想,幸好有買oyster card周票,進站再出站應該不會多扣款吧?
後來才發現,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其實是設立在還沒進站的區域,另有工作人員提供哈利波特裡四學院圍巾、有人負責拍照有人負責拉圍巾等,服務真是無可挑剔;不過還蠻多人在排隊的,想想後,我決定還是就這樣離開吧!
接下來想往隔壁的聖潘克拉斯車站看看;王十字是國內車站,聖潘克拉斯則是國際車站,兩者獨立又親近,明明是人造建築、中間的空地卻有自然悠閒的氣氛。
與車站共構的,是一座很有歷史的酒店,辣妹合唱團當紅時曾經在這裡拍MV;非住客不能入內,我也只能欣賞下外觀。
大英圖書館
[自助旅行補給站:有wifi但我連不上
有飲水機]
之前對大英圖書館的印象,就是三民主義課本上提到倫敦蒙難後,孫中山在此使用圖書資源,而後提出了三民主義;不過現在的大英圖書館是1962~1997年建成的,跟三民主義的那段歷史無關;當時的大英圖書館應該還是附屬在大英博物館閱覽室裡喔!
大英圖書館常有免費展覽,尤其如果遇到大作家的珍稀手稿展覽就太棒了!
大英博物館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這巨大書架;雖然要經過關關面談才能取得有時效性的閱覽證(也就是遊客無法取得並近距離欣賞館藏),但對圖書館迷來說已經足夠。
[食] NOPI
[自助旅行補給站:有wifi但我連不上]
忘了從哪裡看到這家餐廳的推薦,而後發現差不多該到Queen's Theatre去看Les Miserables了,且扣掉車程還有些時間可以坐下來好好吃晚餐,就決定來這裡造訪。
這家店應該算是餐酒館,環境較優雅但還頗熱門,幸好我是一個人出行,所以才在用餐時間隨到隨有位子(不過也只能坐在吧檯位)。
既然是餐酒館,那隨餐點杯調酒是應有之義;不過考量到待會兒還要看音樂劇,我選擇了一杯充滿熱帶風情的無酒精調酒(Ginger and Orange Zinger),從表演、色彩到氣味都無可挑剔。
點餐後,附贈的麵包就送上來了。
我很愛麵包這樣薄薄一層外層微焦、內裡則是柔軟而有嚼勁的口感;沾上極清香的初榨橄欖油,好吃到讓我麵包吃完後試著直接品油(然後感覺自己的聲帶有點受不了)。
主餐則是羊肉搭配香草醬和烤洋蔥,看起來有點少但一點也不,且都做出了出乎意料的口味,是一間食物出乎意料美味的餐酒館。
Les Miserables
Les Miserables是我最開始接觸的音樂劇,從舞台、音樂、演技、角色塑造到劇情都成為了我對音樂劇的標準,十周年音樂會版我看了無數次,幾首女角的曲子我也好好練過了;也許因此,第一次看Les Miserables現場版是有些挑剔的。
例如今晚的尚萬強Dean Chisnall太咆哮了,雖然有些地方我覺得感情咆哮得剛剛好(Valjean's Soliloquy的Another story must begin, Who Am I 的24601),但能放能收才是撐起本劇半邊天的尚萬強啊!
Carley Stenson的芳婷則總是莫名怨氣沖天,唱完 I Dreamed a Dream 後還需要專程回去撿衣服也頗搞笑,死前卻突然完全忘記她有多怨恨尚萬強及所有推了她一把的人,非常感謝且放心地把女兒交給他;啊,然後看現場時突然明白芳婷死前看到小孩在玩就是delirium啊!只是那個垂死病中驚坐起也讓我覺得很突兀。
James Hume的賈維很棒,尤其是當他唱起Stars, 但One Day More時有些他主音學生們合聲的句子,剛開始時他的聲音卻被蓋過去了。
尚萬強和賈維的Confrontation那段合聲太棒了,而且突然發現我最近喜歡的音樂組合常互為主音,原來十幾年前我就愛上了這樣的音樂形式。
尚萬強在森林裡初次見到小柯賽特並帶她回旅館的那段音樂會版裡沒有,也許因為沒有對比,我很愛尚萬強幫小柯賽特的Castle on a Cloud和音的部分。
那個調侃馬里歐的學生Grantaire今晚由Adam Filipe飾演,他演的Grantaire比起音樂會版,多了很多跟恩佐拉和馬里歐的基情,以及對革命的迷惘,回頭去查Les Misérables Wiki, 這其實才更貼近原作的角色塑造。是一個雖不完美、但能引起我對角色興趣的演出。
Les Miserables結束時已晚,不過從附近的Piccadilly Circus Station可以搭Bakerloo line回到我住的The Phoenix Hostel, 又不用跟大隊人馬擠Piccadilly line, 頗為便利。
躺在低矮的床位上刷手機,剛好看到斯諾的一篇關於古董市集的介紹網頁(http://snowlpost.blogspot.com/2018/05/Antique-Market-in-London.html?m=1),從此決定了接下來幾天的市集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