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從劍橋出發,表定16:20抵達Victoria Coach Station, 但大約15:20就抵達了東倫敦的Stratford, 也就是說在倫敦市內繞大概要花一個小時,對遊客來說正好欣賞從19世紀的頹廢到二十世紀的繁華。所以個人推薦上車時坐右邊靠窗位來欣賞倫敦街景。
左邊靠窗也有可觀處:在過聖保羅大教堂後客運就沿著泰晤士河走,左邊就是越夜越美麗的倫敦眼;大姨主動提起錢夠不夠用,如果可以想去搭乘──我們錢是還夠,但倫敦不是旅程規劃之初的重點,時間不多,難以看盡這直至二十一世紀仍是世界中心的大都會
倫敦也是一個公共廁所要收費的城市,即使是Victoria Station共構的商場也不例外;我們為了想找開零錢上廁所,且大姨想喝熱湯,在商場繞了一圈也沒找到亞洲食物,最後在Cafe Rouge坐下。
湯當然有點,又選了道雞肉料理,然後因餐點上桌需要時間,我被手繪餐卡吸引住而忍不住加點了杯熱紅酒。他們家的熱紅酒柑橘香蠻重的,但還頗對我們兩人的胃口,所以很快又再追加了一杯。
這樣如果餐後幸運地在TKTS買到想看的音樂劇而無緣去海德公園的Winter Wonderland, 也不會太遺憾了呢!
大姨為了預防感冒,選了道洋蔥湯;湯還額外用了道木托盤,在這次旅行後我才感覺到這表示餐點很燙口,不過對亞洲人來說這樣的菜才是熱騰騰剛做好該有的溫度。
洋蔥湯調味頗重,還加了麵包「塊」進去,雖然被歸類為Soups & Starters, 但我覺得不太餓時當正餐吃份量也夠了。
我唸了一遍各項主餐中的食材,大姨選了雞肉,而服務生則在兩道雞肉料理中推薦Poulet Breton (roast chicken suprême with mushrooms, courgettes, leeks and herb wine sauce with mash), 也就是布列塔尼雞。上來的就是這個雞肉偏乾、胡瓜和韭蔥味道很不協調、只能用難得吃西餐可以有這麼多蔬食攝取量來安慰自己的料理。大姨嘗了一點就放棄了。
我只是在後悔自己沒有堅持對法國人料理雞的功力的不信任,至少點個油封鴨腿應該會好得多。
在英國旅遊的一個好處是東西都明碼標價,沒有結帳時才跑出來的服務費座位費餐巾費或外加消費稅,可以自由給小費而不用擔心人情壓力,即使不給服務仍維持同一水準。
而後我們走到車站的部分,想先找寄物櫃免得帶行李跑來跑去,但因車站實在太大覺得如果再來取行李要花不少功夫,決定放棄。(印象中是問到火車站的第八月台有寄物櫃)
但在此時,我們發現身旁有不少人從地鐵站出口狂奔出來!
不明所以的我們繼續走到地鐵站入口打算搭地鐵去TKTS, 此時發現大排長龍,而且人還回堵出地鐵站入口;在工作人員拉起移動柵欄將地鐵站入口與火車站其他部分隔開時,我們聽到這樣的對話:
Lady: How long will it closed?
Staff: Several minutes.
Lady: OK, I'll wait here.
與此同時,我看到有人轉身離開,有人開手機查詢路線;地鐵入口處的螢幕顯示的訊息才讓我知道這一切的原因:因為現在是地鐵高峰期,所以維多利亞地鐵站暫時關閉了。連Oyster Card都沒買、在倫敦寸步難行的我們,也只好等啦!
等到地鐵站重新開放,我們買了Oyster Cards, 然後在閘口再度等候了一次(閘口處有螢幕顯示月台狀況,工作人員等月台處的人龍被消化了才放新一批乘客進入),在Green Park Station轉乘時又在轉乘閘口被管制了一次,再加上轉乘時長長的路途,以及倫敦地鐵和東京地鐵一樣只管把人塞上車的做法,終於在Leichester Square Station出來地面後,我們好像又打完了一場仗。
出國前我就有上TKTS網站看目前正在上演什麼音樂劇,事先查詢演出資訊及評價;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現場,還是先找我較了解的作品,再搭配特價以及演出長度,最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成了我的第一選擇。其實,我更想看"Les Miserables", 但據說這齣演出長度是三小時,而晚場音樂劇19:30開演,這樣想必會耽誤到與沙發主22:30約在South Kensington Station的見面,只好把它的優先順序往後調。
我們很幸運地抵達時還買得到"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特價票,原價54鎊的特價35鎊;下一步則是要找到上演劇院啦!TKTS附近劇院不少,一劇院專上演一齣劇,而上演"The Phantom of The Opera"的Her Majesty’s Theatre距離不算遠,但還是早點出發得好,就不敢在TKTS這裡多做停留了。
這附近也是小小的耶誕市集呢!
Her Majesty’s Theatre本身就頗華美,劇院建築也是英國II級登錄建築,竣工於1897年。
抵達後發現這裡的亞洲面孔比其他地方都來得高,想必"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能連續上演三十年,亞洲朝聖者貢獻不少。
在這裡我們終於寄放了行李,一件一鎊。難得寄物在cloakroom(而非 deposit counter 或 locker),出了cloakroom後這裡還有小酒吧讓觀眾們在開演前做些社交,真的有點不自在。還好聽音樂劇是倫敦人與遊客日常,這裡的服裝倒不用太正式,一般的休閒服整齊乾淨即可。
我們的位置是在一樓後排中央走道旁,超感動35英鎊可以拿到這樣的好位置~我們前面除了前排觀眾,就是隱於地下的樂團,然後就是舞台了!
演出中是禁止拍照錄音錄影的,我趁進場時先偷拍了舞台,原猜想這是歌劇院地底湖的布景,沒想到開場後布幕拉開,整個舞台為之一變,卻是從拍賣會開始,再從拍賣會的水晶吊燈來回溯當年歌劇院魅影的故事;坐在一樓越靠前越有吊燈砸下來的臨場感XD 看現場的趣味之一,就是會從劇場的任一角落(而非只有正前方)出現轉折。
除此之外,故事也實打實地演出了足夠的歌劇排演片段,看「歌劇魅影」附贈「莎樂美」,個人還頗享受的。不過,也許因為演員的緣故,克莉絲汀的婊和魅影的扭曲行為比我印象中還要放大很多,勞爾則是一如劇本的蠢;在主要角色都不得我心的情形下,再加上從出遊起還沒有平躺在柔軟的床上好好調整時差,下半場不小心打起了瞌睡,只有歌劇院工作人員重唱的那裏讓我比較欣賞。
要不是受限於時間,應該選「悲慘世界」的QQ
散場後,我們從Piccadilly Circus Station搭到South Kensington Station和沙發主會合,沒想到此時仍然是市中心地鐵站的尖峰時刻,第一班擠不上去,只好搭下一班,抵達目的地時已超過22:30. 我在準備出閘門前打電話連繫沙發主,沒有人接,想用漫遊到Couchsurfing留言卻發現無法連上,要傳簡訊也失敗!
當時快要晚上十一點,在網路不通的情形下要再去瞎問替代住宿實在很冒險,而且身旁還有比我更疲倦的大姨,壓力真的很大;幸好後來對方有回電,讓我們直接在Boston Manor Tube Station會合,感謝天!
這次旅行因為比較需要電話聯絡,出國前有到中華電信詢問漫遊方案(因為每個國家都待不久,買當地預付卡不合算),沒想到中華電信在歐洲國家漫遊沒有類似在日韓等地的優惠方案就算了,需要用時反而網路和簡訊都掛點、只能用電話聯絡,這樣其實沒方便多少。
我真正想在Couchsurfing上註冊個帳號,是從我兩年前同遊荷蘭比利時的旅伴Mimi帶我體驗Couchsurfing後才開始的,而後我開始在預計停留較久時間的大城市(巴黎、巴塞隆納、馬德里)尋找沙發主,但只有被打回票的份,然後在大阪旅行前也沒找成,從此帳號長草;這次因為倫敦住宿費用實在可怕,才想著去拔拔草,更新一下個人資料,宣告旅行計畫,搜尋看看有沒有看來投緣的沙發主──看了前幾位發現共通語言不多,也就根本沒寄沙發詢問,沒想到過沒幾天,發現有人主動招待!
Hsiang-Yu來自新竹,現在在倫敦當研究員,我後來才推測出他是因為我們都有在學義大利語才主動邀請我的,但我是這次旅行成行後才開始自學,和去過達文西學院打底、閒暇時又看義大利菜教學影片自習的他程度根本天上地下;Couchsurfing的精神是「交流」,沙發主提供住宿和當地資訊,沙發客除了分享見聞,一般默認還會分享些個人技藝或自己的家鄉菜,但這次反而是我又從Hsiang-Yu這裡額外得到了學習義大利語的資源資訊。
我在沙發敲定後,問Hsiang-Yu是否有什麼東西可以幫他帶的,他說如果我們有空,在機場幫他買個鳳梨酥吧!
因為怕在機場沒空購買(事實上比沒空還糟糕),我先託在中部的大姨買了鳳梨酥,又搜尋到桃園機場其實有不少鳳梨酥名店,甚至還有機場限定版鳳梨酥,就丟了搜到的網頁給他,問他有沒有偏好哪家的,想著如果真的有空就去買指定品牌;沒想到他卻被同網頁寫的機場限定版Hello Kitty吸引,轉而問是否能帶Kitty玩偶讓他當禮物,更改航班後我就趁登機前的一瞇瞇時間從登機門所在的D區狂奔到對角線的C區去找Kitty商店,幸好也迅速找到適合攜帶及送禮的機場限定版Kitty.
最終能與Hsiang-Yu聯繫上、把禮送出去,真是鬆了一口氣。
隔天早上起來發現有人在晨跑,忍不住出去走走,被美麗的鄉間景色所吸引;但這個地方的確屬於倫敦大都會,而且是一個早在福爾摩斯活躍時期的1883年就設立了火車站、在希特勒總理成為獨裁的領袖前的1934年3月25日就加入了倫敦地鐵網。
倫敦,不是能簡單概括的
能待在倫敦的時間只剩一個整天,我對今天的最低期望,是看完奧運主場館和佛洛依德博物館,前者理由略同於鳥巢,想看的是城市怎麼藉由奧運蛻變,後者則是身為徒子徒孫一定要去朝聖祖師爺的診療椅。明天要搭早班機飛回義大利了,所以也事先買好National Express清晨往機場的客運票,然後訂了間離客運站牌步行只需兩分鐘的旅館,將行李寄放後一身輕鬆地搭Central Line地鐵再轉Dockland Light Railway至Pudding Mill Lane Station下車,依循指示走過建築中工地的鐵皮圍牆,走到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外圍的Loop Road.
這裡的園區全覽圖很清楚顯示,主場館左右還有許多預計這一兩年會完工的大型工地,除了體育園區,這裡也會是新興住宅區、大型商場、以及展覽會館。
目前公園全景是這樣子的:左邊當然是主場館,右邊則是一個很吸睛的地標建築──ArcelorMittal Orbit.
白天的倫敦還是有點冷,在我們散步往建築體移動時太陽探出頭來,我們完全沒想過防曬反而希望能在陽光下多得一些溫暖。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有一點很棒,就是這裡全區覆蓋免費wifi而且網速令人滿意,在這裡終於能用Line通話與八個時區外的媽媽報平安。
我(們)打算先去繞繞外觀中規中矩的主場館,若沒什麼吸引人的就到隔壁這座橫看成嶺側成峰的ArcelorMittal Orbit看看,即使走近時聽到陣陣傳來的尖叫聲反而更引起我的興趣。
倫敦奧運主場館在外牆上還寫著大大的WEST HAM UNITED的字樣,原來這支東倫敦的百年球會於今年八月正式將主場從Upton Park遷移到此處,所以球場外的這個紀念品商店除了少量的奧運公園紀念品,更多的是西漢姆聯的周邊商品。
參觀過西超兩家球會的紀念品商店的我,當時留下的印象就是「鋪天蓋地的球衣同款設計商品」(本家球迷會瘋狂、敵隊球迷會頭痛),以及「貴貴貴」,但西漢姆聯這支歷史不太輝煌、今年才是重返英超的第四年的球隊,卻能把自家的紀念品商店弄得像一般服裝店那樣優雅舒適,裡面的衣服面向男女老幼全民,從基本款的球衣到正式休閒裝、輕便到保暖,而從衣物到生活用品玩偶鑰匙圈仔細一看都印上隊徽,但乍看卻不過份顯眼,會讓人在去球場以外的時間也能安心使用(順便偷渡推廣),西漢姆聯的球迷家族大概可以在這裡滿足他們的生活所需。
ArcelorMittal Orbit的入口在奧運主場館的相反側,隔著WaterWorks River與London Aquatics Centre相望。
London Aquatics Centre是由札哈·哈蒂設計的。倫敦奧運的游泳、跳水、水上芭蕾和水球等項目的比賽都是在這裡進行。
ArcelorMittal Orbit是一個觀景台,花上12英鎊可以搭電梯上去最高層望向西邊的倫敦市中心,再加上5鎊則可以讓你在下一層溜滑梯回到地面──原來尖叫聲是這樣來的XD 大姨對這沒啥興趣,我卻躍躍欲試,所以請她在外面等我,我快去快回。
入場後發現有簡單的介紹,關於用鋼鐵來雕塑的Kapoor先生,以及做出沿著紅色鋼鐵纏繞的銀色滑道的Hoeller先生,前者的知名作品遍布於Tate Modern, Le Grand Palais, Chateau de Versailles等,後者則曾把滑梯搬進Tate Modern裡。
從觀景台看向隔壁的奧運主場館。
此處和倫敦西堤區的高樓大廈,十分遙遠。
當然,一般會被選來蓋奧運場館的,都是取得容易的郊區土地,而倫敦長久以來都是西富東貧,所以昨晚住的Boston Manor已經在倫敦第四圈了,看來卻是鄉間的別墅區,奧運公園這裡還在倫敦的第二圈內,則被認為需要大刀闊斧地整建。
此外,我在倫敦看到的大多是白人居民及亞洲遊客,ArcelorMittal Orbit則從售票處到滑梯區的安全協助人員,以及紀念品商店的銷售員,都是態度端正但又多了一點熱情的黑人。這會是為當地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嗎?就像我在巴黎看到的地鐵查票員?我猜測。
東邊,一站輕軌之遙的Stratford地鐵站周邊,則已經有了共構的購物中心以及一些商辦大廈。
London Aquatics Centre以東也在建設中;倫敦第三圈(東)的這裡發展迅速,希望這會帶給Stratford原居民,以及倫敦,好的結果。
雖然可以沿著斜坡道慢慢往下走,但一來這會誘發我的懼高症,二來則是坡道處的視線遮擋比觀景台多一點、想必沒有什麼特別趣味的,我緩緩轉身回去搭電梯。
到了滑梯處,安全協助人員向我做了簡短說明,最後確認我身上有沒有容易掉落的貴重物品(地面層有提供 locker, 投入的一鎊硬幣會在取物時退回),然後讓我戴上袖套和安全帽,再把自己放進掛氈裡,然後左手抓住扶手緩緩地把自己往滑梯入口送──
我把自己往那妖怪大口的速度推得有多慢,感覺往下滑的速度相對更快;前幾秒我是持續尖叫拉嗓的,後來有段似乎坡度比較平緩讓我止住了聲,然後又是連續的扭轉最後銜接陡坡,再緩過神來時已經平安抵達地面了。地面的工作人員神色平靜地開始回收器材,問我還好嗎?
I: A little vertigo.
當下是真的有些暈,站個幾秒才慢慢緩過來,不過同時感覺到的是盡情尖叫後的痛快!如果有人來到奧運公園,除了身體疾患需要斟酌的,大力推薦一定要嘗試一下這裡的滑梯啊!
不過後來發現自己喉嚨被冷風灌滿,有些疼痛,又是另一回事了。
等尖叫完,逛完紀念品店,小找了一下手套,大姨已經說她餓到不行了,所以我們直接在ArcelorMittal Orbit入口旁的The Podium Bar & Kitchen坐下用餐。
大姨的磨菇燉飯(11鎊)。上桌時出乎意料的小份,但溫度是亞洲人習慣的熱騰騰,味道雖偏鹹但頗濃郁,大姨對它的印象還不壞。而且吃完後其實是飽足的。
我的魚派(10.5鎊)。一樣出乎意料的小份但其實份量是足夠一人正餐的。另一個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以為這會像台灣的鹹派一樣是派皮包餡料,但一查之下才知英國正是牧羊人派的發源地,而原本的牧羊人派是不用任何麵粉或派皮、在肉類上面鋪層馬鈴薯泥去烤的清冰箱料理。
實際品嘗時,又出乎我意料的是這裡面的鮭魚可稱塊狀,C/P值頗高,多汁的鮭魚和起司馬鈴薯泥相得益彰,脫離了清冰箱料理的等級,無愧於它出身在觀光景點餐廳的身分。
本日濃湯是南瓜湯,5鎊,味道還算不錯!
The Podium Bar & Kitchen又溫暖又有網路,若不是天色暗得早而佛洛伊德博物館下午五點就關,也許會多坐一下。也恰巧,我們坐Dockland Light Railway到Canary Warf要轉地鐵Jubilee Line時,看到了晚霞。
Dockland Light Railway是1987年通車的東倫敦運輸系統,當時碼頭區(Dockland)已沒落,所以才會放棄延伸地鐵Jubilee Line, 而改建中運量的輕軌;隨著東倫敦的快速成長,Dockland Light Railway也必須多次面臨延伸路段、更換列車、月台改建等挑戰,但就將煩惱交給專家吧!遊客如我頗滿意輕軌這兼具地鐵(路線單純)及公車(能欣賞市景)兩家優點的交通工具。
不過搭乘Dockland Light Railway的遊客需要注意的是,這系統的車站全都是開放式閘門,一個是要記得提醒自己出入車站都要刷卡,二是在轉乘地鐵時如果指示不清(例如Canary Warf Station就是),很容易不小心就走出輕軌站、而被地鐵閘門擋在門外;幸好在向工作人員說明後他們能及時提供協助,倒沒有我害怕的冷漠敷衍。
回想起來,在英國遇到的工作人員都還蠻溫和的。
距離佛洛伊德博物館最近的地鐵站是Finchley Road Station, 位於北倫敦的第二圈,1938年佛洛伊德流亡來此,他第四個孩子是建築師,出資買下這棟房子,成為他晚年居所及診療室。佛洛依德的六個孩子中只有最小的安娜克紹箕裘,佛洛伊德死後她繼續於此居住及工作,並在死時交代在這裡成立佛洛伊德博物館;今年是博物館成立三十周年。
一出Finchley Road Station就能看見往佛洛伊德博物館的指示牌,但往後的指示牌就有些不清,基本上應該是出站後跨過馬路然後右轉,在NatWest Bank和Udon Cafe之間的Trinity Walk左轉,走到路底後再左轉,博物館會在右手邊。
博物館的外觀,是座打通的兩層樓雙拼住宅。
佛洛伊德離開維也納時,把他的診療椅與收藏大都帶過來了。
此時的特展,是藝術家讓他的親友們每周畫出自己心底的畫,一年後每幅畫都頗有自己的個性。
安娜佛洛伊德的房間現在是工作人員專用,所以改將當時的客房拿來展示她的起居與工作空間。
與一樓的佛洛伊德的一樣,安娜也有屬於自己的診療椅,讓訪客舒適地躺在上面,精神分析師則坐在訪客頭側;精神分析師的工作是讓訪客自由地講話,而且盡量不要讓分析師的眼神表情動作引導訪客方向;追尋從潛意識裡溜出來的重要訊息,洞見問題的根本。
安娜佛洛伊德的打字機上寫著她認為精神分析師需要有什麼條件:一個是對真相(科學的與個人的)有極大的熱愛,並願意為追尋真相途中可能遇見的不愉快的事實忍耐;另一個則是除了醫學,精神分析師還要對社會學、宗教、文學及歷史有足夠的興趣。
大致看完了博物館藏,也帶走了本我自我超我杯墊,但心底仍有一點太匆匆的遺憾;幸好博物館的門票是一年內有效(!)如果明年十一月底前我還有辦法排假到英國,我就可以再訪了 :)
準備搭地鐵回去時,一時興起進超市逛逛,這家超市的名字是Waitrose 等待玫瑰,讓人想起小王子。這家除了是超市,還有間烹飪教室,也許因此這間超市有著晚餐袋,裡面裝了煮道菜所需的所有食材;8~12鎊一袋的價格不比上餐廳吃便宜多少,卻提供了「安心食材」與「烹飪之樂」。
我自助旅行都喜歡買瓶牛奶,便宜而健康,但在倫敦物價偏高(尤其Waitrose也是消費水準偏高的超市),這裡的牛奶不比台灣便宜,我只好挑了腰果調味乳(1鎊),味道也是頗不錯。
回旅館時,發現街口的酒吧已經站滿了人,不像排隊等位也不像看球賽,也許就是社交性飲酒時間到了吧XD
Widegate Hostel 是公寓改建的,地點超好,設施齊全,除了這樣狹小的房間竟然需要55鎊讓人更感倫敦居大不易,一切都好。
昨晚回房後大姨決定早些休息不再出門,所以我趁客運來之前走到Liverpool Street Station打算退掉Oyster Cards, 去時才知道退卡機器只在地鐵站內,而地鐵早上五點才開門,那時卻是我們的客運發車時間,退卡一事只好作罷。
這座分別用德文和捷克文寫著"For the Children"的雕塑,是關於二戰時期對兒童難民的協助,同樣的背景也促使安娜佛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兒童發展。
The statue honours the famous Kindertransport system that sprang up in the UK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ar, the UK waived immigration restrictions in order to welcome over ten thousand European children who were fleeing from Nazi persecution. Children who arrived in the UK were placed with a foster family and promised a sum of money should they succeed in re-establishing contact with their families after the war.
(以上文字摘自https://yoursculpture.wordpress.com/2015/09/14/fur-das-kind-at-liverpool-street-station/)
四點半到五點的時間,倫敦這樣的城市漸漸清醒,原本只有趕早客運以及National Express的駐站牌服務人員在這裡,而後成為英國經典印象的雙層巴士進入眼簾,有些公務車也在活動了。
意外發現倫敦的暫停區是在路中央的分隔島;也許這樣便利了行人及慢車使用馬路?
之前在Stansted機場入境還算順利,這次要從Stansted離境才知道這裡安檢做得確實,手提行李裡的盥洗用品若不是用透明夾鏈袋封好,安檢前就有工作人員提供夾鏈袋,確定都裝好了才去過安檢;所以安檢前頭是大排長龍,但通過時是頗順利的,不須後方再貼身搜尋或開包檢驗,動線順暢。
過完安檢後會發現很多人塞在Harris + Hoole這裡,除了這裡是第一個牌告登機門資訊的地方,也是他家的飲料美味;這裡是European Coffee Award, Best Coffee Chain — UK & IE的Winner, Runner-up是Pret A Manger, Highly-commended則屬於Costa Coffee.
不過他家廣告打最大的卻是熱巧克力,白的是櫻桃口味,黑的是薑,白的有甜香,黑的除了薑的微辣又帶了一點微妙的酸;大姨是頗滿意薑母巧克力的,連地方不同味道不同都說得理所當然,而我想我還是喜歡甜甜有奶泡的櫻桃香白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