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日期:2016年2月12日
地址:花蓮縣新城鄉博愛路64號
電話:03-8611722
印象中是在跳躍的宅男那裏看到這個特別的景點的,最近想要出去玩,又擔心出遠門會被塞在車陣中,所以就來這比較近的景點走走。來時路大多與台九線重疊,不過只有在靠近新城火車站時車比較多要注意一下,其他還好。
新城天主堂原本是一座神社,會在這裡建神社的原因,是1896年底,駐守新城的日軍欺辱玻士林社的少女,引起太魯閣社憤慨,因此奇襲日本警備隊,擊斃13名日軍,史稱「新城事件」。日本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遂於事件發生的地點,建造簡易紀念碑,以悼念死去的將官士兵,1937年更在原地以水泥材質重新建造神社。
台灣光復之後,神社遭到破護,日漸荒蕪,1962年由天主教會購得該地,改建為天主堂,雖經幾度增建,但日治時代神社的地基、石燈、鳥居等建築遺蹟,在神父們的維護下,保存完好,尤為珍貴的是「新城事件紀念石」仍保留在庭園中。
(以上資訊來自花蓮觀光資訊網)
整個庭園頗為日式,但教堂本身卻明顯是歐式的。
入口旁的石獅又很中國風;感覺上是天主教進入中國後的在地化的緣故。
不過教堂後的這個雕塑又很原住民風格。
小小的庭園,展現了所有它所本的文化。
進入後一抬頭,陽光透過彩繪玻璃,映出色光。
因為我實在太喜歡彩繪玻璃了,所以會疑惑為什麼沒有四面全部放上彩繪玻璃,而只開了兩面。
教堂內部有著完整受難之路的壁畫,以及一個很像供奉祖先的小神龕,兩旁有燭台和花瓶;我真的很喜歡中國式天主教的風格,頗有意思。
一轉頭,被教堂宛如建在石窟/坑道中的氣魄震驚。
走近欣賞教堂內部的細節後,注意到腳下的路也頗為用心,以石子建出凹凸不平的路面(似乎稍可傳達受難之路的感覺),配合教堂空間,最後成為十字架型的道路。
出到庭院大門,發現門上是聖母抱子圖。
突然發現門上的圖案有點像旭日旗。
教堂整體外形像一艘船,讓人聯想到諾亞方舟。
在往內走,大概是天主堂的辦公區,門上的春條嵌了「花蓮」兩字。
當時的神社本殿處,今日立了聖母像;兩旁的狛犬倒是保留得很完整。
我想,這就是當年的紀念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