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治不好 原來蟲鑽腦
曼氏裂頭絛蟲作怪 引發癲癇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蟲蟲上腦?花蓮一名四十六歲婦人因劇烈頭痛、頭暈及癲癇,上月八日到慈濟醫院檢查,發現左腦有個直徑四公分的不明腫瘤,開腦取出腫瘤進行切片,赫然發現這是一團已經鈣化的曼氏裂頭絛蟲蟲屍,周圍還有發炎組織!台灣自有紀錄以來,曼氏裂頭絛蟲有十餘例。
腦袋長蟲的四十六歲的林姓婦人,家住花蓮縣豐濱鄉,她頭痛病史有一年多,到處找醫生都被當成偏頭痛治療,但藥吃了還是痛。四個月前更發生癲癇、伴隨頭暈、記憶力衰退,接著,抽搐也愈來愈嚴重,走路也不穩,上月八日到慈濟醫院求診。
醫師為她做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掃描,發現她左後腦的「左側頂葉」部位有不明腫瘤,上月十一日進行開顱手術,取出一塊直徑四公分、略大於乒乓球的發炎腦組織。
慈濟醫院神經腫瘤科主任邱琮朗說,經病理切片,發現組織內是一團蜷曲的曼氏裂頭絛蟲幼蟲屍體,且已經鈣化變硬,無法判斷到底死了多久,蜷曲蟲體長度大於四公分。
邱琮朗說,腦部的頂葉主運動功能、記憶,因此患者才會出現癲癇、嚴重頭暈及步態不穩,若蟲子寄生在腦部其他部位,症狀也可能不相同,雖然絛蟲已鈣化,但仍造成患者腦部出現約十公分的大範圍發炎。
醫師籲勿生飲山泉 生吃魚蝦
邱琮朗說,曼氏裂頭絛蟲幼蟲一開始肉眼難以辨識,非常微小,如果是生吃遭寄生的淡水魚蝦、泉水,幼蟲能夠穿破腸壁在人體組織內到處移行遊走,在身體各部位如皮下組織、淋巴結、結膜、內臟、眼部或腦部會形成蟲囊,他還是第一次遇到裂頭絛蟲幼蟲長在腦內的病例。病患術後恢復狀況良好。
邱琮朗也說,在腦部影像中,還可發現蟲子在腦部爬行的白色痕跡,研判蟲子可能由口進入,鑽入病患的腦內形成蟲囊,不過,這種絛蟲在人體內長成成蟲的機會幾乎沒有。經詢問發現這名病患在山上工作,渴了就喝山泉水,也吃過生豬肉。他呼籲民眾勿生飲山泉水、勿生食淡水魚蝦,以免感染。
---------------------------------------------------------------------
早上起來看到這則新聞,第一堂課又是絛蟲,正巧可以將新聞與課程相互對照。
本新聞提到的絛蟲是假葉目(與擁有四個圓形吸盤的圓葉目不同,假葉目絛蟲擁有的是一條長長的吸溝,「裂頭」二字由此而來)的曼氏裂頭絛蟲(Sparganum,其他中文名稱有幼裂頭絛蟲、曼森裂頭絛蟲等),它的終宿主是貓、狗,而人並不是它適當的宿主,所以它只能在人的組織中發展到幼蟲就無法再成長。
這比起那些將人當成終宿主、在人類腸道中長期寄生而造成輕微腸病的絛蟲並不是什麼好事。相反地,它是以飲水、食物或外用藥等途徑進入人體組織,而且會在身體裡亂竄,反而不知它會到哪裡侵擾。
如同本則新聞的林女士,推測幼蟲是隨著食物或飲水中的中間宿主進入口中,並從口腔鑽到腦組織,造成腦組織發炎形成囊腫(因為絛蟲體長遠大於其他寄生蟲,例如Sparganum成蟲體長可達一公尺,人體免疫反應較難清除);且因為囊腫位於大腦的運動區,才讓林女士除了頭痛、頭暈(免疫反應),還出現癲癇、抽蓄、步態不穩的情形。
Sparganum感染的三途徑:一、飲水中的劍水蚤(Sparganum第一中間宿主);二、食用未全熟的兩棲類、爬蟲類、哺乳類(Sparganum第二中間宿主);三、民俗療法將生的蛙肉(Sparganum第二中間宿主)搗碎、敷於傷口上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