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來到台北上課,因為時間緊迫只能當日來回,所以只是初步定下到西門吃頓午餐(是去美觀園還是麗都尚未決定),然後到城中圖書館取預約書,也許去個咖啡店或書店消磨時間到上課。

  在往台北的路上,發現開始下雨,慶幸出門前有記得回去拿傘。

  等我出台北車站時,雨還沒停,因為不論是美觀園還是麗都都只有捷運站一站左右的距離,本就打算步行過去,所以決定去較近的麗都。

  行進間,發現北門。

  北門是清領時期台北府城的城門,大名承恩門,前一陣子因為拆除忠孝橋引道讓它重新站在陽光下,而引起了一陣討論。承恩門落成於1884年,取「承接天恩」之意;清代自朝廷派駐臺灣的地方官員皆由承恩門入台北城,別於一般平民由南門入城。1966年,台北市政府開始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華北樣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本來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不再改建,而後在1976年,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同意修改興建方案,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陰錯陽差下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1995年延平南路匝道因使用率偏低被拆除,2016年忠孝橋引道因「西區門戶計畫」拆除,未來北門一帶的文化資產將整合成記憶城區,重現古代入台北府城的意象。

  (以上資料參考維基百科)

  我還記得當初新聞報導,稱北門是清國美學,附近還有日本國美學(今台北郵局)和中華民國美學(公寓大樓及大型廣告招牌)。雖然我拍下這張圖的位置是在台北郵局前,但北門後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也是日本國美學,更後面的公寓大樓招牌以及四處可見的交通號誌和招牌等也盡顯中華民國美學;時代建物並存是事實,但要如何把美學能相容而不彼此互斥,考驗市府。

  下一張照片則是日本國美學的代表之一,台北郵局。

  今天的台北郵局頗有年節氣氛。

  往前幾步路看出去,這頗有味道的街角是北門相機商圈入口處。

  猶豫了三秒,我還是被台北郵局內裡的郵政博物館台北北門分館吸引,走上這弧型樓梯準備參觀。

  台北北門分館占地不大,以親子互動為主題;我去的當天是卡通郵票特展。雖然我對面對幼童的展覽沒有興趣,但整體空間的營造,以及那些復古郵筒的復原版塑造出一個舒適的氣氛。

  跨越馬路走到延平南路,也就是剛剛北門相機商圈圖中,有著撫台街標示的這條道路。這條道路是日治時期新闢的,道路開通不久後,1910年這座撫台街洋樓即落成,是知名營造商高石組的會社,高石組曾參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台灣博物館)、及日月潭電力工程的施工,見證了台灣現代化的歷程。戰後撫台街洋樓轉為國防部宿舍,一直到1998年才遷出,現在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外館所。

  撫台街洋樓一樓以唭哩岸石砌成,騎樓天花板則以木材線條拼成圖樣。

  (以上資料來自Eric的單車日記

  我去的時候,一樓是「記憶的風景-瀨戶內海福田的人們」特展,佈展整體會吸引人想一探究竟、工作人員也不會緊迫盯人,很適合隨意進去晃晃。

  二樓空間頗有味道,看來是以照片及當地兒童的圖畫,記錄街區記憶的展覽。

  走出撫台街洋樓,附近的房子也是日本國美學,這是真真正正的老街;不過隨著時代變遷加入中華民國美學的廣告招牌攬客,而後整體商圈沒落又未曾觀光化,故事戛然而止──

  再往下兩個街口,就會看到麗都日本料理;這家日本料理以絕對吃得飽的台式日本料理聞名,是當地人從學生外食到壽宴宴請親友都能滿足需求的店家。

  店家自1943年開業,至今已逾60年;老闆的經營理念是「無聲呼人」,也就是只要食物好吃就不須招呼,客人自會源源不絕。

  儘管如此,我進門後店員還是很快地幫我帶位並送上香濃的熱茶,我因為品項太多挑不過來想請店員推薦時,他也先耐心問了我想吃生魚片飯麵炸物等哪類的食物,而後給了我點餐建議,基本上我覺得服務還是頗不錯的。店家省下的只有宣傳,但服務仍讓人頗舒心。

  我點的餐是木葉丼,也就是生魚片蓋飯。料頗豐富,但有些魚太筋有些魚太油,最後我還是最愛旗魚、鮭魚肚和黑鮪魚這三款經典。吃這份蓋飯我中間停下來休息了兩次,飽足感不是蓋的。

  不過後續吃附贈的紅豆湯時,突然覺得感覺口中有股魚腥味,而後才漸漸能品出紅豆的味道。一份套餐的食物卻不能互相加分、甚至還有減分效果,讓人有些失望。

  用完餐後才到12點,決定搭車去城中圖書館取書;那裏又是台北的另一個面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聊子 的頭像
    聊子

    聊療書

    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