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時間:2015-12-19~2015-12-20
伊始
有人說,咖啡是一種文化,這樣的文化來到茶文化發源的東方,卻成了東方年輕人的主流。
這次旅程,是因為又要去台北上課,打算在回程到宜蘭市停留,因為那裏有間咖啡店,名叫「合盛太平」;它的前身是AD1919年創立的「太平醫院」,創立人陳金波醫師是宜蘭第三位台籍西醫師,因緣際會下頭城鎮「合盛66民宿」的主人在與太平醫院創立人後代承租下來,成為一間保有當年味道的咖啡店,並將二樓前廳作為陳金波醫師的紀念室。
既然決定在宜蘭住下,我就開始找起便宜住宿,看到背包客棧上有間「走走停停國際青年旅館」。雖然因為會被優先安排到六人房所以我沒有住到最低價的十二人房,但550元一晚(附早餐)的價格還算能接受。
而後我加了他們的FB, 剛好看到他們分享了「百果樹紅磚屋」的貼文,才知道這間由文學家黃春明老師成立的基金會管理的藝文據點;可惜我知道它時,已經是它發布只營業到年底的消息的時候了。我只能在這次的行程無論如何一定要塞入百果樹紅磚屋的活動,就去信預約了12/20下午的說故事時間和舊時光影展。
宜蘭除了「合盛太平」,另一個本來就在我的待訪清單上的則是「小間書菜」,一間可以以書換菜、文青轉職農夫開的二手書店。我原本想著不知它早上有沒有開店,讓我能殺殺星期天早上的時光(因為另一個想去的景點「望龍埤」去回班次間隔實在太久,不適合此次造訪),一搜之下才發現他們後來附設了一間「貓小姐食堂」,以當地產的蔬食魚肉供應料理,採預約制。
啊,愛好美食到寧願讓自己外表不合時宜的我,當然是一星期前就預約、然後要求自己不要耽誤行程啦!
不過因為食堂最早11:30開始供餐,書店也是10:00才開門,所以看到同一方向有金車威士忌酒廠,就決定去參加早上9:30的酒廠導覽吧!
剛好在上課前幾天,我有參與贊助的「柔藍食單紀念特展」募款成功,12/19~12/27在台北的穆勒咖啡館展出,算一算下周要值班的我也無法去台北了,只好把12/19中午出發的普悠瑪車票換成早上的車,12/19早上先去看展,下午再上課。如果時間沒耽誤到,中間還可以去看看一間特色書店「好樣本事」。
(「柔藍食單」是一個很特殊的美食部落格,作者自述「用治史的態度、文學的筆觸,寫下自己的食記與遊記」,所以除了得到美食與旅遊資訊,還有一番況味;可惜今年七月作者不幸病逝,他的親友籌備了這次特展,在網上集資成功──到底會是怎樣的展覽,我當然想去看看。)
後來又剛好在FB上看到李乾朗老師的新書簽名會!李乾朗老師的《眾生的居所》是我心中的巨作,此次的新書《解構》也馬上抓到我的眼球,所以我只好把車票換成6:07分出發的莒光號,希望清早排隊能拿到號碼牌。
算一算,喝黑咖啡會頭痛睡不著的我,這個周末卻要連跑三間咖啡館,分別因為老屋、在地文學以及部落格等理由。
咖啡是一種文化,咖啡店,已經遠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了。
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
我在周六早上到台北,搭捷運到中正紀念堂站下車後從二號出口出來,步行到達南門園區。拿了號碼牌後,準備走進紅樓買李乾朗老師的新作《解構》,但一進紅樓我就被木頭香氣吸引。
香氣,成了我對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印象。
因離簽名會開始還有一些時間,我拿了之前去黃金博物館坑道體驗的票根換了紅樓常設展(百煉芬芳:樟腦產業與南門工場)的票。
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以前叫做「台北南門工場」,曾經是樟腦和鴉片的加工廠,樟腦更曾經佔了世界產量的七成多,產品副產品曾經是藥物、娛樂、軍火工業的主要材料,周轉不靈時還曾經造成世界的金融風暴。
例如這裡展示著梵谷寫給他弟弟的信,寫著當時醫師開了樟腦想讓他安定的情形。
這個櫃子是整個展覽裡最吸引我的地方,許許多多的樟腦衍生的合成香精,以及它們模擬的天然香草的味道整理在一起,許許多多用來修行靜心芳香除臭或健脾開胃的味道。
樟腦曾經拿來當穩定劑,生產出無煙火藥,讓武器發展邁了一大步。
這裡展示的槍械中,有把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的步槍,讓我想起在聖荷西參觀的謎屋。
展館中有一區虛擬實境,讓參觀著能「坐台車」參觀當年的南門工廠,體會當初工廠的格局與運作流程,頗為有趣。
除了拿來驅蟲或發展軍火,樟腦在當年也曾經是電影工業的重要原料之一。樟腦衍生的賽璐珞(Celluloid)是底片(當時的硝酸鹽片)的重要成分,直到醋酸鹽片發明後,易燃的硝酸鹽片才被淘汰。
參觀完展覽後,來到小白宮。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為何大家都想叫小白宮,光大台北地區就至少在淡水還有一個小白宮讓人搞混,而且南門園區的小白宮也不太白,原汁原味是當年台北城的城牆移植過來的,就是那樣的灰白色就是那樣的高度,就是當年劉璈的台北城。
台北城的磚石現在建成了小白宮這座建築物,在我到訪的當日它是「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特展」的所在地。
台灣博物館的這五座建築(本館、附近的土銀展館、南門園區的紅樓和小白宮、以及整修中的鐵道部園區)地理位置相去不遠,時間更集中在二十世紀初的二十年,且除了本館本就是蓋來當博物館,其他是銀行是工廠是官署,正好能看到現代化過程中的各色建築。
李乾朗老師的手繪圖擷取精華轉繪在燈箱上,有參觀者在此臨摹,這是策展者的期望,也是對李老師最大的讚美。
出得小白宮後,想找個地方放下肩上沉重的旅行方包,卻正好注意到一旁的花圃裡種植的不是常見的觀賞花卉,卻是結穗的水稻。
紅樓與小白宮間的廣場上擺了不少攤子,我在試吃之後忍不住買了一點紫地瓜。得知我打算拿來烤,老闆娘還挑了適當大小的給我。
這裡是「田裡有腳印」綠色保育市集,廣邀綠保農友及使用友善耕作法的農友展售農產品,並邀請消費者光臨市集直接與農友對話,以傳達友善環境農耕法與保育珍稀野生動物的核心概念,讓消費者了解農田裡除了人類,如果也能有其他生物的足跡,才是健康的農田生態。
從去年的12月6日開始每週六上午10:00至下午4:00定期在這裡展售,不知不覺這市集成為了居民生活的一部份,就像傳統市場一樣生活化。
早上十一點到了,台灣博物館的館長風趣的幾句話開場後,李乾朗老師上了台。
不過沒想到李老師不是直接開始簽書,而是直接在台上即興了一堂四十分鐘的課,給我們這一群建築相關學生和從業人員以及門外漢混合的群眾,上了一堂關於透視和建築化的概論;脫稿演出還能這麼深入而華麗,不愧是教授級人物,讓我想起大學時神經外科的洪教授也是隨便幾筆就將頭部的矢狀切面圖畫出,還順手加工成了台灣牛的圖形,變成神經外科的科徽。
李教授和洪教授應當是同年代的人吧!李教授感嘆著現在大家都用電腦繪圖了卻又說起手繪建築畫的重要,和洪教授把畫出頭部切面當作學生有沒有把知識讀熟的考核標準,多麼相似。
簽完名合完照後,我走到後面的「呦呦荷造場」(其實就是官方賣店啦),在這裡閒逛並買下紀念品。後頭的餐飲區當然有提供咖啡,但因為行程早已延遲以及我本來就不是咖啡成癮者,我放棄了在這裡喝旅途第一杯咖啡的機會,急忙搭捷運往北奔波。
穆勒咖啡館
穆勒咖啡館位於捷運大直站附近,再往北走就是實踐大學了;當初規畫行程時曾經想到實踐大學走走,可惜因時間緊迫未能如願。
不過實踐大學(該校以建築、產品、服裝、媒體傳達設計等相關科系著稱)對這個街區頗有影響,出捷運站後一路走,發現很藝文表演或展覽的咖啡館頗多,一般大學城會出現的平價小攤也很多。
穆勒咖啡館大概屬於前者,雖然它隱身小巷,店門口也不大起眼,但一踏進去就可以看到向下的樓梯,通往獨立的藝文空間。
我原本以為要在咖啡館點些東西才能去看展覽,其實也不用。難怪柔藍食單紀念特展會這麼體貼的辦在這裡,集資成功後就不讓參觀者有任何負擔,可以隨意走進來,多接觸苦連。
展覽形式是以苦蓮發表過的文章節選為主,若參觀者對這篇文章有興趣,可以掃一下QR code, 就能連結上「柔藍食單」部落格看更多。
這篇關於忠信市場的文章中的引言,正好與早上李乾朗老師演講中一句很觸動我的話連結在一起,李老師說:「廢墟是建築的靈魂」。
我想這次展覽的重點,應該是原封不動搬過來的苦蓮的書桌。
很符合我對他旅行者、美食家、寫文者的印象。我想這是他沒有寫成文字的「目的地精選」與「美食家修練書單」。
我從未認識過苦蓮,但透過這個展覽,似乎是讓苦蓮活在我心中,也是讓我的其中一部份走向終點。
現在的生活方式真奇妙,似乎只要能好好活著,很多變化都能見得到。
啊,即使我不需要在穆勒咖啡館點餐也能看展,但走向藝文空間時看到咖啡館的小黑板說有推出熱紅酒──這對沒有參與今年耶誕市集的我是多麼大的誘惑啊!所以看完展後我還是走進咖啡館了。
穆勒咖啡館頗有氣氛,書也是讓人很想坐下來好好讀的,就連廁所都那麼的讓人想細細欣賞。
我為了這一櫃書選擇了在角落的小桌。在《窺探河童》、《等待藥頭》等書中間,我選擇了先閱讀《切‧格瓦拉:卡斯楚回憶錄》,一本我很有興趣而且覺得頗合穆勒咖啡館和它的老闆們給我的印象的書。
──不過這本書其實有點騙錢,雖然請了專家來作序、解析當年故事,可惜這並不是卡斯楚親筆所寫、甚至不是認真思考過他和切‧格瓦拉的故事後做過歸納的敘事,只是集結了一些卡斯楚關於切‧格瓦拉的演講稿。你能拿那些充滿宣傳意義的文件怎麼辦呢?
倒是這裡的熱紅酒(220元),放了整支肉桂捲,味道不錯。
順手點的下酒小食,大概叫焗烤薯泥或其他(120元),實在是出乎意料的美味!薯泥加了碎蛋白增添口感,起司給得毫不手軟,再加上香草提味,儘管只是這樣簡單無內餡的薯泥,也讓我的胃與心情都得到了滿足。
儘管這裡是咖啡館,我卻拒絕了咖啡而選擇了紅酒。是時機,讓我選擇會讓人放鬆且勾起美好回憶的熱紅酒,而拒絕苦澀的咖啡。
而後因為趕著去上課,沒有時間在「好樣本事」多加停留。下課後也是直衝捷運站趕搭普悠瑪到宜蘭。
在車上時無意間看到窗上打著毛毛細雨,突然想起此次台北行竟然忘了帶傘,失策!到達宜蘭後,大雨滂沱,不愧人稱「竹風蘭雨」。
走走停停國際青年旅舍雖離火車站不遠,但一路上的騎樓都移做他用,我只好故作瀟灑,走在風雨中,讓自己淋個濕透。幸好我今天是用曼谷包當旅行袋,防水效果真不是蓋的,內裡的書籍衣物等完全沒濕。
向老闆登記入住後,得到今晚六人房滿,直接讓我升級到兩人房的消息(而且後來發現這間房也是我獨佔);雖然不能交到旅行中毒者的室友有點寂寞,但這對溼透的我來說卻比較自在方便。
合盛太平咖啡
猶豫了一下,還是決定在今晚先來造訪合盛太平咖啡。
這裡的營業時間是中午12點到晚上9點,但餐點只接受晚上8點前的下單,咖啡等飲品也只接受8:30pm前的點餐。我到達的時間剛剛好過了八點,幸好吃過餐盒也不太餓,只是渾身濕透,所以選了杯黑糖薑汁拿鐵(150元)。
等待飲料的同時,我問過店員後,到了樓上參觀。
這棟建築原本應該是陳醫師的診所兼住家,二樓後方原本是廚房,現在保留了灶台,卻拿來當成藝文展覽空間的一部份。
二樓前面的部分則以榻榻米改成座位區。
二樓最前面的房間是陳醫師的紀念室;看完陳醫師生平,不愧「地方賢達」四字:返鄉服務的新知識份子,政局動盪中的維和者,以及濟弱扶傾的大善人。
讓人儘管知道很困難,卻心嚮往之的道路。
至少是六零年代風格的地磚,還靜靜地傳達那個年代的美麗。
今天我到過的地點中,第三個有機會喝杯咖啡的,我沒有再拒絕。
不過我的資質駑鈍,喝下去只覺身心都暖暖的,直到見底後發現未散的一線薑粉,咂咂嘴巴,推測網路上說這裡氣氛很好食物普通應該沒有誇大。
因客人走得只剩我一桌,雖然很想多享受一下氣氛卻也無法多待,約在8:50pm出得店門。
儘管對食物沒什麼特別好的印象,還是很喜歡合盛太平咖啡。
原本打算直接回旅舍,可是一出合盛太平咖啡,抬頭就見對面的小麵攤頗有人氣,還是忍不住走過去點餐品嘗。
因為招牌上一大片瓜子雞,推測是這間麵攤的招牌菜色,而且之前在「食不厭」與老闆寬哥閒聊時對這類私房醃菜興起了興趣,就點了一份瓜子雞餛飩麵(65元),等湯麵上來時隨手拿了盤鴨賞(30元)吃著玩。
這家的鴨賞調得不錯,皮肥肉紮實,蔥和辣椒讓味道層次豐富,是很棒的下酒菜,除了單吃實在偏鹹之外沒什麼缺點。
瓜子雞餛飩麵的雞肉雖然蒸得有點過熟,但瓜子的清香和雞肉的鮮美都已完美的融入湯汁裡,餛飩個頭雖小但皮的比例適當,整碗湯麵十分完美。
不過也因此,實在沒有小菜的用武之地,為了配完鹹鹹的鴨賞,我多叫了一碗小碗的炸醬麵。
炸醬麵(35元)和我想像中的老北京炸醬麵完全不同,細麵上淋的是鹹醬汁和一些肉末,頗為單調,搭上鴨賞也沒起什麼化學變化。
走走停停國際青年旅舍
隔天早上起來,7:00~9:00供應早餐,提供吐司喜瑞爾咖啡可可等讓住客自己動手。
也許是我下來用餐早,當時老闆問了一句「要不要喝黑咖啡?」大概是他要煮給自己喝,想說順便多煮一點吧?
不過實在不是咖啡國民的我只是往身後看、確認老闆是在跟誰說話,然後搖頭謝過老闆的好意了。
等我自行沖泡的可可下了肚,腦子清醒一點的我才後悔拒絕了這份好意。
不過另一位女老闆熱情分享昨天從賴金松先生發起的「穀東俱樂部」、穀東冬聚買來的苦苣,我就沒拒絕了~
因為聽女老闆講的關於賴金松先生對小農文化的貢獻,以及友善耕作的堅持,讓我覺得很像我今天預計要去的「小間書菜」,所以問她「賴金松先生和『倆佰甲』有關係嗎?」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
回來後上網查詢,我才稍稍理清這之間的關係:2004年賴青松先生頂著留日碩士的光環開始在宜蘭務農,主要是因為他一直想再有親近土地的機會,並給他的孩子一個類似的快樂童年;他嘗試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自然栽培法,並引進穀東模式,使農人成為領薪水的田間管理者、而有股東來共襄盛舉(並在天災時還得共同分攤損失),認同他理念的人陸續加入,從最開始只有他們使用無農藥耕作,到現在附近有二三十家參與;十年下來,宜蘭成為小農文化的中心。
「倆佰甲」則是另一個小農互助組織,創辦人楊文泉先生一開始也是『穀東』,而後轉職成為農夫,因為有更多人想成為農夫,在2012年他創立了「倆佰甲」這友善耕作促進團體,協助這些人到農家打工換宿等體驗、提供「育成田」讓第一年的新農夫耕作、協助取得地主信任、共同收割/碾米/包裝/儲存等降低成本,讓想當農夫的人能順利進場。
「小間書菜」則是由「倆佰甲」的成員江映德夫婦經營,他們原為資訊工程師和廣告人,他們除了下田友善耕作,還經營二手書店,讓這群多為高知識份子的新農夫有一個文化交流的據點。店名有其意涵,「小間」意指小規模栽種,「書菜」為耕讀之意,「小間書菜」是友善小農農產品的銷售平台,並幫深溝附幼及內城附幼送有機蔬果。
金車威士忌酒廠
早上的行程是去金車威士忌酒廠,發現Google Maps竟然搜到了免費公車752可以到達(在員山農會成功分部站下車),可以在昨天往合盛太平咖啡路上經過的陽明大學附設醫院搭車,就去乘坐了。
不過沒想到Goole Maps在宜蘭有點落漆,因為當我趕緊趕慢跑到定點,才發現根本沒有Goole Maps顯示的班次,8:08分後下一班要等到9:48才有開車。
我只好再相信Google Maps一次,趕緊搜尋路線,發現可以走到附近的宜蘭公園搭1786次客運。
路過早市與小巷,巷子盡頭的宜蘭公園公車牌有許多老人家也在等車,幸好這次是真的很快就有車過來。
雖然看著宜蘭公園與附近的新月廣場(吃早餐時翻到的旅遊書籍,推薦這裡的誠品書店的設計),我心中已經做好了如果車沒有過來的替代方案。
我在下深溝站下車,這裡是一片農田光景。
一路上有些老人家在我前後站下車;也許他們是住在農村,早上搭客運進出宜蘭市買菜。
不過當我在步行往金車威士忌酒廠的路上,遠遠看到我剛下的那班車的司機大哥讓一些老人家在不是1786路線的站牌下車;也許下次有人要搭1786次客運來金車威士忌酒廠,可以問司機是否能在其他路線的站牌下車,例如這個蚊煙路站就是最接近酒廠大門的。
進了酒廠大門,其實還不能停下腳步,要走到位於後棟的會議中心、也就是遊客接待中心,才能開始酒廠參觀行程。
雖然網路上看到假日9:30就有第一團導覽團,但我當天看到的導覽時間是寫著從10:00開始才有,這樣我的行程就要延遲、趕不上11:30在貓小姐食堂的午餐了!
幸好問過這裡的工作人員,酒廠園區是可以自行參觀的,所以我從地下室的金車藝文中心參觀起;我去的當時是竹林養護院和竹安身心障礙養護院的住民的聯合展覽。
金車集團除了在宜蘭的金車藝文中心,在台北也有一些藝文據點,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展覽可以免費進場參觀。
當我看完藝文展覽,回到一樓時發現十點的導覽團已經開始了!儘管有點擔心延遲行程,但看到導覽的第一站(撥放金車企業介紹影片)的場地風景絕佳,就跟著坐下來欣賞影片、等著拍撥放完影片後布幕升起的花園景色了。
看完影片後才發現金車深入生活中每一部份,包含生活中的清潔消毒用品、伯朗咖啡/寶礦力水德/健酪/波爾天然水等飲料、研發醫學檢驗製劑的生物科技公司、以及近年來開始發展的噶瑪蘭威士忌等等。
看完影片後,下一站是到酒堡參觀威士忌釀造的過程。幾百公尺的路程中,以彩繪酒桶為裝飾,頗有意思。
待到看到這兩個煙囪,就聞到一陣甜甜的酒香~
但明明很緊張時間的我,想想難得來一趟,還是進來酒堡參觀好了!
首先先跟我們介紹酒桶的身分證,例如這些是重裝桶(R), 2008年12月17日裝桶的威士忌。
這裡則是讓我們體驗烘乾的麥芽與泥煤煙燻的麥芽之間香氣差異的地方。
雖然烘乾的麥芽也很有穀香,但泥煤煙燻過的就是不一樣;
因為泥煤煙燻過的泥炭度,噶瑪蘭威士忌需要重度焦烤的橡木桶來帶出風味。
這裡淺顯易懂的介紹不同酒桶與時間長短對威士忌熟成的影響,
而我的參觀的同時,工廠是同時在運作的,不是只是拿來展示、而是確實線上在生產,看到威士忌一點一點地在重生......
參觀完後可以走到販售區,這裡有提供威士忌的試飲~
我猜這試飲時間是與導覽搭配好的,影片+導覽一小時結束後剛好來這裡試飲(所以第一場試飲是11:00開始)。因為我在導覽後段就自己先行參觀了,才會多出十分鐘的空檔。
等待試飲開始的時間,我把商店逛了一下,看到這會聯想到金車集團旗下生物科技公司的試管酒──還頗吸引人的!
此外商店外還擺了幾攤,提供金車集團旗下其他飲料的試飲,從無酒精的黑麥汁,到混和旗下兩大產品(伯朗咖啡和噶瑪蘭威士忌)的咖啡奶酒,最後是單喝頗膩只適合拿來調酒調味的奶酒等等。
加入天然水稀釋濃度後的威士忌只剩一抹香,不過雖然喝起來沒什麼,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沒辦法做出「把杯子無聲地放在回收車上」這樣的精細動作,走路時頭也有點晃,後勁很足。
販賣區的二樓是伯朗咖啡館,坐在玻璃窗前看附近的藍天綠地美景應該頗為悠閒,但趕著赴貓小姐食堂的當地當令食材午餐之約的我急著離開,無法享受。
走出金車威士忌酒廠後,查詢之下,最近沒有客運發車,我只好維持原本計畫步行過去,Google Maps說這段路程約3.3km, 預計耗時42分;比預期中晚出發的我先打電話過去說會晚到個十來分鐘。
一路上農家風景、水田、蘆葦,如此美好,但我回來後查詢「穀東」和「倆佰甲」時,才意外得知宜蘭只能一年一獲,難怪我能看到一畦畦方塘狀態的水田,但這也是這裡農民產量不高、普遍因低收入而減少農業傳承的原因之一。
看到這間初步完工的「玉旨協天大帝關聖廟」,就知道要從此地右轉惠民路了。
路上看到一間頗有特色的建築。
但欣賞建築、卻又認同農地農用的我,心情頗為矛盾。
終於走到了貓小姐食堂;我抵達時比原定11:30晚了快半小時,但我想一定是一路上風景太好讓我漫步欣賞並頻頻拍照的緣故。
貓小姐食堂在深溝村重要的十字路口轉角開店,不過招牌頗低調,看來就像普通老屋,若不仔細對照地圖很容易錯過。
店內擺設頗有味道,因為這裡原本是穀倉,內裡家具優先從穀倉中挖出的寶、以及「倆佰甲」各成員家中帶來的老東西來放,最後才依需要添購新件。
之前忘了說,這裡是三間連棟的老屋,原本當穀倉用,經營「小間書菜」的老闆夫婦把最右邊那間拿來當二手書店,原本中間要拿來當「倆佰甲」成員的集會所和農民食堂、而左邊這間則是圖書館的;不過後來隨著需求調整,左邊這間由同為「倆佰甲」成員的獸醫「貓小姐」經營成為預約制餐廳,中間則是廚房,且保留集會所和門戶功能。
既然名叫「貓小姐食堂」,店中一定要有貓啦!
不過奇妙的是我坐下後,主要聽到的卻是雞鳴。
這裡的餐點須於三天至一周前電話預約,而且只做周五晚餐到周日午餐(周五午餐及周日晚餐只接受十人以上的預約),一人280元。
最開始先上配菜蔬食。我最愛那道豆乳龍鬚菜。
白飯隨後送上;水加得不多,有點乾硬,但可以吃出米的彈性與微微香氣;不是普遍推崇的越光米那樣的彈性十足和自然甘甜,卻有一種健康的感覺,會想要多咀嚼幾下才吞下肚。
當天附的飲料是黑豆茶,味道清淡而溫暖,和其他食材很搭;我特意看了一下桌上的飲料單,也都是一些健康的飲品,沒有咖啡這選項。
吃到一半想繼續探索環境。
原本還為書擺放上下顛倒有些看不過眼,覺得整理得太隨興;而後當我想挑本書來配飯時,才發現這在書架最尾端的書倒著放也許是刻意的貼心,因為我自然而然彎腰歪頭地注視書脊(免得要蹲到走道影響別人出入),最後挑了一本黃婉玲小姐的《老台菜》。
主餐上上來,是五香與蒜味的香腸切片。原本還為主餐那一點點的份量有些失望,但入口後發現味道實在太豐富,我以前吃過的五香和蒜味香腸相較之下實在太粗製濫造,儘管大口吃肉也好像沒有吃過真正的食物一樣。
而後用餐完畢後與貓小姐小聊幾句,她說這五香香腸就是根據黃婉玲小姐後來出的食譜的做法,貓小姐本人親手製造的。我只能說這真是緣分。
這道湯浮著兩片蓮藕,底下藏了一朵香菇,但湯頭味道精緻細膩,我猜除了香菇之外還用了小火燉雞才熬出來的。
讓人意猶未盡!
最後的點心是柚皮糖。糟糕,行文至此,我發現我忘了當初貓小姐怎麼跟隔壁桌介紹這怎麼做的了!我只記得這不是用烤的,因為用烤的作法會在皮上結出一層糖霜,以及似乎不能用果糖?
我只是佩服著她的巧思,讓柚子皮能物盡其用(其實也要是安心食材才能這樣用);柚皮糖有明顯的柑橘皮的清香,有一點像金桔有一點像檸檬那樣帶著微辣,但糖的甜味和口感又很乾脆;其實這樣一碟的份量有點多了,因為前面的菜色都是偏清淡的,所以柚皮糖這稍稍重口的東西多吃了就會失去平衡,讓人很想打包,或是多點一壺茶。
用完餐後,去隔壁又隔壁的「小間書菜」晃晃,想尋找《老台菜》未果。
「小間書菜」的另一邊是一小塊菜園,有該在「貓小姐食堂」出沒的貨真價實貓小姐,以及我剛剛聽到的歡快地叫著的雞群。
準備離開時,拍下「貓小姐食堂」的低調門面。
走到轉角打算搭公車回宜蘭市區,「百果樹紅磚屋」下午兩點有「說故事時間」,不過看那時刻表,我已經錯過12:55的車了,下一班車還要三個小時。幸好「貓小姐」有給我叫計程車的電話(宜蘭這裡路上看不到計程車,都是要電話叫車後才會從火車站那裏過來),5.4km收200元。
百果樹紅磚屋
抵達百果樹紅磚屋時,「說故事時間」和「舊時光影展」的場地已經布置好了,不過活動延遲了十幾分鐘才開始。
既然叫「百果樹紅磚屋」,屋內就有一棵「百果樹」,貓頭鷹蹲在樹洞裡,佔據了聽故事的最好位置。樹上什麼想到的果子都能生長,所以叫百果樹。
我點了一杯牛奶巧克力麥芽飲(100元),今天第三度將咖啡拒於門外。大概因為這裡比較兒童友善吧?所以不想喝大人的咖啡,而點了一杯兒童會喜歡的飲料,隨飲料送上的是鹹梅糕,以及羅東春明餅的柑橘和肉桂口味。
鹹梅糕是味道直接的古早味點心,味道不錯;羅東春明餅原名素餅,品嘗的訣竅就是要「慢」,細嚼慢嚥,我事先查到的網誌主人不喜歡,但它卻出乎意料的對到我的脾胃──也許性子急的我在這裡卻享受到了一段悠閒時光,可以留出時間品嘗素餅的真滋味。
今天為我們說故事的是「小魚兒」,是黃春明老師創辦的「黃大魚兒童劇團」的成員。其實我不太喜歡她那宛如朗誦般誇張的聲演方式,因為大舞台和小舞台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不過她一首翻繪本放大圖、一手拿玩偶掌中戲,肢體與畫面頗為生動。
另一個亮點,則是故事本身。「想生金蛋的母雞」讓人一直在想主角「小母雞」的言行到底在暗喻什麼,而最後雞舍還是雞舍、只是是寬敞舒適的雞舍,這又是純粹的圓滿結局或是一種批判?
「說故事時間」大約進行半小時即落下帷幕。我先跟店家結帳,並向店家說明想將隨身行李寄放一下;我趁四點放電影前的空檔打算回青年旅舍,拿回寄放在那裏的旅行方包。
一路上雖然不在宜蘭舊城的範圍內,卻也有不少有味道的老房子,讓人暢想若能恢復當年風華......
百果樹紅磚屋本身是一棟特別的老房子營造的,這棟老房子是「舊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它建於西元1930年,用來負責評檢當地生產稻米品級然後分別銷售。
「說故事」結束時,百果樹紅磚屋的屋婆要小朋友認真地為一顆糖努力,尋找出店裡呼朋引伴而來的十隻貓頭鷹;我沒有要換糖,但拿行李回到百果樹紅磚屋後的空檔,就開始逡巡店中,尋找貓頭鷹們。
果然不一會兒就超過十隻了,實在多不勝數;其中有幾隻特別憨態可掬,讓我忍不住按下快門。
這幅則是黃春明老師趁龜山島油畫油墨未乾時,直接在上畫創作出的小詩。
「龜山島
每當蘭陽的孩子搭火車出外
當他從車窗望著你時
總是分不清空氣中的哀愁
到底是你的,或是
他的」
期間限定、消費就有送的明信片,因為實在太特別、大概只有來過的人才知道這張明信片到底是哪裡好,我原本想只能寄給自己,轉念一想我也沒有要集郵或試探郵政系統效率,所以只是蓋上百果樹的章,自己帶回。
皺眉看完長年雄踞「最偉大的101部電影劇本」榜首的「北非諜影」,吐槽不但拍攝地不是「卡薩布蘭卡」連故事也只是個彆腳的愛情故事,走出百果樹紅磚屋時天色已暗。
我想我應該沒有說過,但這幕場景讓我想起麥可傑克森的"Childhood".
不是第一次來到宜蘭火車站,但我想我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夜景;比白天的更有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