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月二十六日,中國知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部落格上一篇題為「第四篇關於『閱讀日』」的文章中說:

  「與舊時代文人的嚮往不同,我不認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對文化見識而言,更重要的是考察、遊歷、體驗、創造。閱讀能啟發生命,但更多的是浪費生命。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為什麼比我們偉大?因為他們的閱讀量不到我們的萬分之一。我們當代人的腦子已被文化垃圾塞滿,即便擁塞的全是精華,也必然導致交通堵塞、營養過剩的死疾。比爾·蓋茲曾說他早已讀過一些最基本的書,今後不會多看書,我很理解。因為當代太忙,第一線的創造者們不會有時間寫書,寫成了書就不再是最前沿的了。」

-------------------------------------------------------------------------------

  這就是他的書被指出「錯誤良多」的原因嗎?──因為讀書只讀而不研讀,只遊歷而不多方考察,只創造而不體驗前人創造的況味。

  笑。不可否認這是我對他的散文集失望後開始帶著立場看待他的文字。

  現在我要認真說話了:其實我是認同現代人浪費許多時間在閱讀上的人。就像我不明白為啥做一個農人一定要學統計一樣,國民義務教育其實是讓某些確定自己未來道路的人被規定浪費時間學高等知識的(我說的高等知識就是在所面對的未來不需要用到的東西)──難道多了一個學歷她的果樹就會長的比較茂盛?若她是一個需要統計學知識的農人,她自己會去學;如果她是一個喜好統計學知識的農人,她自己會去看。

  另一方面,一個需要統計學知識的學生,她/他被規定填入太多知識了,以至於迴路阻塞無法暢通並吸收。1930年代的大學教科書平均是300多頁,今天是1000多頁;三倍的內容,老師及學生卻只有相同的時間,導致老師上課以三倍速飆過或省略部分內容,學生以走馬看花努力啃書:學習效果不會更好(也許更差),因為只有一樣的時間,卻必須付出三倍以上的金錢買書,並以三倍的強度訓練肌耐力。

  不過,閱讀真的已經是一種浪費、浪費到大家應該拋書→收拾包袱→浪跡天涯漫步考察?──我還是認同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畢竟無書、行路所見只是表象而不易察覺全數內涵,而只讀書不見實務,嗯,會出現見稻稱稗、終將把書上知識遺忘殆盡之果吧!

  我目前的理想是調整到各一半,也就是若我接收了一小時的資訊(不論是文字圖像聲音等形式),我就要撥出一小時實作。若我看了一篇小說,我應該用同樣時間弄出一篇仿作或評述或摘要;這可以逼我磨練資訊輸出的技能,也可以讓我多多調閱腦中歸檔的文件,讓我不易遺失捷徑。若看了一本摺紙書,我應該把喜歡的動手做出來;若聽了一首民謠,我應該把這首歌做好個人的詮釋;若看了喜歡的插畫,則應拿起畫筆;看到櫻前線報導,應該開始攢錢排時間去追......

  以上,是一個從來只自豪看書快看書多看書廣的一般人,發現自己真的就是屬於貪多嚼不爛樣樣通樣樣鬆甚至過目即忘的那一群,給自己訂的目標。依實施結果而隨時修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聊子 的頭像
    聊子

    聊療書

    聊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