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往盧廉若公園前進,雖然還沒走到半途。
拿著地圖慢慢走在路上,這裡景點已經比較分散,多了一些生活氣息;突然瞥到右手邊有一間西洋風格的屋頂,在老公寓間特別顯眼,就走過去瞧瞧。
這裡行人不多,等我走到標的,才發現走在我前面的中年男子正要走進這間屋子,我報以禮貌的笑,他大概對手上拿相機的外地人雖不司空見慣但也習以為常,沒特別排斥。
靠近之後才發現吸引我的西洋屋子隔壁就是一間廟宇──黃曹二仙廟;儘管我對澳門信仰了解不多,不了解供奉的是哪兩位大仙以及兩仙同奉的原因,仍為看到鮮活的傳統廟宇感到親切與開心。
也許因為地勢的關係,福慶街有個小小的樓梯,走上後又是幾間相連的廟宇;中間基本上按照傳統形式、但鮮嫩的青色和讓我想到Edelweiss的花朵,裝飾得與台灣廟宇風格不同。街的另一側植滿綠意;楊柳這詩詞中與廟宇最合拍的植物,也出現在眼前。
這裡又有四五個店面寬的小廟;因為在台灣很少看見供奉包公的廟宇,儘管他透過電視和小說、經過千年仍活在台灣人的心中,所以拍下來紀念。包公是以一位令人尊敬的官員身分得到後人崇敬及奉祀,朝廷對祂身為神仙的部份沒有敕封,但廟宇一樣雕樑畫棟,精緻程度(側面顯現信徒虔誠程度)不輸其他已經神格到天際的仙佛。
回來後查資料發現,此廟建於1889年,因為與哪咋廟相關的那場瘟疫,澳門居民請佛山來的包公神像坐鎮三巴門,結果疫情大減,故建廟供奉。
因為其他門楣(呂祖仙院、醫靈廟等等)都讓人一望即知內情,這座南山廟就不知是什麼樣的廟宇了;我嘗試過問門前的婆婆,但我們語言不通,問路人,他也不清楚。我猜想,是供奉寫得離門最近的鍾馗道人。
回來後查資料發現,確實如我所想。此廟建於1895年,但中間不知何時何故封閉多年,直到1989年隔壁的包公廟重新修葺,為方便工人出入、要在當做雜物間的右偏殿上開一道門時,才發現此處本來就有門,而且是一座獨立的廟宇。至於為何封閉多年,有一個說法是,當初鏡湖醫院太平間就在左近,家屬不願亡者剛出門就被鍾馗道人抓去受苦,所以封閉南山廟大門。
果然,不常見的廟宇,背後都有故事。